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得到全面和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双方陆续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一系列重大协议。2010年1月,中国与东盟率先建成了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5亿人口和14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迄今为止建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还在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11个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在“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引领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合作形势日新月异,合作成果令人瞩目,合作前景十分美好。双方的合作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区域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为双方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回顾过去的几年,中国和东盟各国经受住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扭转了不利局面。2008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曾一度出现下滑。但中国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9年底开始,对外贸易和投资恢复了增长态势。2010年,东南亚也出现强劲复苏,东盟整体取得了7.8%的增长率,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经济增长尤其突出。亚洲发展中国家最早走出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其强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之后依次是欧盟、日本和美国),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美国)。据东盟方面统计,1998~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量增长了10倍以上。就东盟的区外贸易伙伴而言,中国是马来西亚、缅甸、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是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和越南最大的商品进口来源地。投资方面,中国是东盟第五大直接投资来源地,排在印度之前,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之后。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总量不大,只有欧盟对东盟直接投资的1/6。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加快了海外投资和合作步伐,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助推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新经济概念为全球和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在解决传统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在开发和运用新的节能环保、低碳和新能源技术的过程中,也会涌现出大量的贸易、投资机会。专家们认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将改变人类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机会。当前,环境产品和服务(EGS)是国际经济中的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预测,2020年,全球的供水、水处理和卫生、节水市场可达到658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50年,全球的低碳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30万亿美元,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将处于分享这个巨大市场的有利地位。当前,绿色发展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两种有效途径,加强环境产品与服务、低碳技术等方面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寻求贸易和新的投资增长点,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2009年,中国和东盟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年》,将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标志与清洁生产以及环境产品和服务合作列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2011年,双方又联合制定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年》,提出开展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推动建立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网络等合作设想。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和环保需求的增加,全球产业链进一步整合和延伸,中国环保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些具备实力的环保企业也纷纷走向海外,寻求更大的发展。东盟是一个新兴国家比较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开展环保产业、环境产品和服务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本书旨在通过对东盟政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贸易、投资、产业、金融等方面的介绍和分析,为那些有志于开拓东盟市场,特别是东盟环境产品与服务市场的中国企业和广大对中国-东盟合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东盟的政治社会概况,包括东盟的发展历程,东盟成员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概况,以及东盟开展区域和国际合作情况;第二章重点介绍了东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第三章介绍了东盟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情况;第四章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东盟产业发展状况和金融环境;第五章重点介绍了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分析了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第六章介绍了东盟的投资政策,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七章从中国-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入手,分析了与东盟开展贸易和投资的风险。由于时间仓促和篇幅所限,未对一些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环境保护部国际司唐丁丁司长、宋小智副司长、孙雪峰处长、崔丹丹副处长、林帆远、李博,以及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郭敬副主任、周国梅副主任、国冬梅处长、贾宁处长、李霞副处长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为编写本书提供了大力支持,该院刘小雪、金英姬、吴兆礼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柴瑜研究员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支持和建议,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彭宾
201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