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能源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日本学者木村泛主要从事关于俄罗斯政治、日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著作有《苏联与俄罗斯人》(1980年)、《苏联人报告——俄罗斯思想的秘密与思维及行为方式》《苏联式交涉术》(1982年)、《解读苏联50点》(1988年)、《北方领土——轨迹与归还前的助跑》(1989年)、《北方领土——苏联的五个选择项》(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力学》(1991年)、《戈尔巴乔夫外交的总决算》(1992年)、《日俄国境交涉史——如何解决领土问题》(1993年)、《叶利钦——一位俄罗斯政治家的轨迹》(1997年)、《遥远的邻国——俄罗斯与日本》(2002年)、《何谓普京主义》(2000年)、《2004年引擎启动——预测未来日俄关系》(2003年)、《普京的石油战略》(2008年)、《现代俄罗斯国家论——何为普京型外交》(2009年)、《梅德韦杰夫vs.普京——俄罗斯能否实现现代化》(2012年)等。

此次选择木村泛的《普京的能源战略》一书作为我们“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能源译丛”系列之一,组织翻译并出版。尝试跟随日本学者的视角来审视当今俄罗斯政治、经济以及对外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我们的研究无疑是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虽然在本书的版权问题上经历了一些曲折,致使原来的出版计划有所延迟,但最终在有关人士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协助下,与原作者木村泛教授取得了联系并获得许可,从而使当初的选题计划得以完成,为此,我深感欣慰。

作者首先在开篇部分提出了普京的副博士论文是否涉及抄袭的问题。其实,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以此作为整篇的引子,借以揭示早在掌握俄罗斯政权之前,普京在能源战略方面就已经认定两点:一是要以国家力量整合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将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其相关重要企业重新置于国家经营体系内;二是将俄罗斯雄厚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俄罗斯彰显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2000年5月普京第一次就任俄罗斯总统。作者认为他是个幸运的领导人,因为恰好在那个时期国际原油价格开始飙升。1998年经济危机席卷俄罗斯时,国际原油价格仅为每桶11.80美元,创历史最低纪录,但普京很幸运,在他担任总统的2000年9月,原油价格已经恢复到每桶33美元,并且继续快速攀升,到2009年底竟然达到了每桶80~90美元。

俄罗斯经济是以原油每桶27美元的价格为基准计算的。国际原油每桶价格每上涨1美元,其中的90美分就会成为俄罗斯国库新增加的收入。照此计算,俄罗斯的国家收入已经增加了17亿~20亿美元。当国际原油每桶价格升至80~90美元时,俄罗斯经济便轻松地进入了剩余收入时代。俄罗斯政府奇迹般地提前偿还了自苏联时期以来对巴黎俱乐部和西方各国的金融机构所欠债务。2009年,俄罗斯的外币储备达4451亿美元,居于中国、日本之后,位列世界第三。普京时代的前7年中,俄罗斯的GDP增长率连续保持在6%~7%。

2006年1月,普京政府一度停止对乌克兰供应天然气;7月,普京政府在圣彼得堡主持召开了八国(G8)首脑会议;同年底,普京政权整治了萨哈林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得以参与“萨哈林2号”项目。一系列事件可以证明,2006年是普京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一年,甚至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同时,这些事件也清晰地反映出普京政权能源战略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早在普京第一次上台后的2003年8月2日,俄罗斯就制定并公布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能源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其中能够清楚地看到普京在他的副博士论文中曾经阐述过的思想。例如,在该《战略》的第一章第一节中,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被定义为:作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工具”。该《战略》中还进一步指出,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决定了“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决定了俄罗斯在地域政治学意义上的影响力”。

普京在其能源战略中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是:如何平衡国内政治力量,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掌控国家资源?如何在欧洲发挥能源大棒的指挥作用以达到对抗北约向东欧扩展势力的目的?如何运用能源的价值与欧盟诸国在经济和国际局势的博弈中取得优势?如何以把控能源输送管线的阀门来控制东亚国际局势?甚至包括诸如“如何在传统盟友中国和存在领土争议的日本之间取得平衡”。

由此可以明确地捕捉到普京政权能源战略的核心内容:石油、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燃料的能源是俄罗斯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仅能够在商业和经济领域成为俄罗斯的强硬武器,而且也是其在政治、外交和安全保障方面的撒手锏,足以迫使对手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俄罗斯政府确信必须将国内的能源、资源全部掌控在政府手中,并推行国有化管理。普京政权要将那些即将或已经转入民间资本或者外国资本手中的能源、资源,重新置于俄罗斯政府以及代表俄罗斯政府意志的国有企业的掌控之下。

普京决心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于是,项目建设成本扩大、开采费用增加、销售计划延迟、环境被破坏,等等,都被普京政府用来作为整治私人资本或外来资本,实现其能源战略目标的手段。

为了将在叶利钦时代变为私人所有的石油资源重新握入俄罗斯政府手中,普京采取了一系列的铁腕政策,整治了尤科斯公司和该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并且先后将尤科斯公司和罗斯公司国有化。作者将普京的这一系列战略行动解释为“普京国有化政策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是将重新掌握能源、资源作为突破口,借此实现其政治野心”。

正如普京在俄罗斯能源发展问题上所表现出的长期犹豫不决的态度所揭示的,经济成本、环境保护、国内政治局势、外交战略四个因素,不仅仅在具体的诸如铺设石油运输管线之类的问题上发挥关键性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也是普京将能源战略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标准。其中,经济成本是必要因素,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外交战略才是要实现的最终目的,而环境因素往往是达成最终目的的手段之一,同时,国内局势又是决定战略能否得到贯彻的关键条件。

作者将普京的能源战略定性为“能源至上主义”,并认为存在以下倾向:①容易满足于原料销售;②由于石油资源产业的劳动附加价值很低,由此会产生轻视劳动的心理;③不愿意像资源小国的日本一样,在求得生存的过程中甚至不惜付出血的代价;④缺少为振兴国内产业、获得国际竞争力而做出努力的决心;⑤由于经济改革伴随着风险,因此拖延大刀阔斧的改革。

因此,作者担心俄罗斯如果不改变这些倾向,势必会沦为一个原料储水池,或者简单地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荷兰病”症状。作者还引用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中心主任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的观点,即“普京政权谈及外交政策时,能源问题占到70%”;“依靠能源出口的经济不可能是强有力的,也不会是现代化的经济。到目前为止,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例,今后恐怕也不会有,能源输出国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能源优势绝不是万能的”;“能源输出国依赖于消费国,依赖于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垄断能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迟早会找到替代能源和节省能源的方法”。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提出,普京政府已经认识到石油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元化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这方面俄罗斯依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问题,其中在俄罗斯境内能否创造让外资企业可以安心无风险经营的环境尤为重要。俄罗斯是否能从能源依存型经济结构转为向由制造业、IT产业、节省能源产业构成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是否能够实现从原料输出国向加工贸易国的“大变身”,都是普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资源的诅咒”使俄罗斯一直以来轻视石油、天然气之外的非能源产业,因此要使俄罗斯转换思维方式,大力发展之前从未重视,也不擅长的产业领域,无疑需要时间和成本。

作者认为,国家掌握经济主导权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和发挥民间技术改革、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苏维埃经济失败的关键原因,但普京政权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当然,作者对普京能源战略所主张的、强化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体制也提出质疑,认为,没有民主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只有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实施三权分立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等,才能发挥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市场参与者的创造性,塑造企业家精神,从而产生与欧美先进国家进行竞争的意愿和实力。

时至今日,我们能够发现,日本学者木村泛对于普京能源战略的注解依然有可以借鉴之处。2012年3月4日,俄罗斯总理普京以63.75%的较高票当选俄罗斯第六任总统,这也是他本人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俄国人以国家利益为准则再次选择了他。在今后的五年中,随着普京按照自己的政治生涯规划第三次问鼎俄罗斯总统宝座,能源依然是普京作为实现其外交战略最得力的武器之一。在此次总统选举前,普京接连发表数篇文章,抨击了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私有化进程,提出要彻底终结不公平的私有化。

在中俄能源合作方面,俄方也承认,目前俄供石油只占中方石油进口总量的6%~6.5%,今后中俄石油合作前景广阔。天然气需求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中俄双方天然气合作具有战略意义,而根据双方签署的天然气合作备忘录,2018年,俄对华供气将达380亿立方米,实际供气量可达600亿立方米。届时,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俄天然气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中俄是邻国,经陆路运输管道输送油气有利于双方的能源安全。同时,俄向中方出口电力和石化产品有利于中方的环境保护。

中国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俄罗斯定为其上任后出访的第一站。在访问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声明,其中有关油气能源领域的合作格外引人关注。据报道(《中国化工报》2月28日第1版“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进展”、3月15日第4版“俄罗斯宣示提升能源利用率40%”),未来五年俄罗斯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设油气综合体,挖掘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能源出口潜力。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双方达成了扩大原油贸易的重要共识。同时,双方还将在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等天然气领域的项目上加强合作。

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因而导致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中国而言,如果能得到俄罗斯在能源上的支持,意义十分重大。中俄双方在油气能源开发领域具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双方合作的前景极其广阔。

中国拥有巨大、稳定的需求市场,而俄罗斯恰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双方具备加强能源合作的基础条件,可以成为默契合作与共赢的伙伴。

目前中国成为全球原油最大的进口国之一,能源需求稳步增长,因此急需大批稳定的进口原油资源。而幅员辽阔的俄罗斯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现年产5.18亿吨石油,并计划在2020年将产量维持在五亿吨以上的水平,这也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增加对中国出口油气资源可以保证俄罗斯的财政收入。

中俄在各自能源战略格局调整过程中能够实现共同利益。中东和非洲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区,中国大部分进口原油要经波斯湾地区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国内。显然,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的能源供应必须改变这种过分依赖单一通道的进口方式。对俄罗斯而言,随着欧洲对俄罗斯能源需求量日渐萎缩,双方矛盾逐渐增多,近年来也希望摆脱能源出口过多依赖欧洲市场的局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正是俄罗斯能源战略转型的目标。作为邻国,双方合作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俄双方深化能源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俄罗斯在吸引中国油企开采本国资源、对华出口油气价格方面,还存在很多变数。因此,动态地理解和掌握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以及政策倾向,对我国发展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黄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