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1]
一 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中国和河南的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两者2007年人均GDP分别为2490美元、2106美元,根据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标准,中国与河南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且全国的工业化程度比河南省要高。该阶段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上表现为:两者的第一产业都呈下降趋势,河南下降幅度比全国要大;第二产业都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河南的工业化程度比全国要低,通过工业化释放的产能增加比较多,所以河南的上升幅度要比全国上升幅度大;第三产业两者也都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由于工业化所处阶段不同,河南的第三产业增加幅度要低于全国水平。这是根据钱纳里“标准结构”所得出的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经济主体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表1列出了主要年份河南与全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
表1 主要年份河南与全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
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走势基本与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所蕴涵的走势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
(2)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还可以由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比重的变化来表示,该比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表2列出了河南和全国部分年份制造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表2 河南和全国部分年份制造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比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河南省的该数值由2004年小于全国数值逐渐变为2005年超过全国值,因此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于全国。
(3)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衡量的是GDP每变动1%,能源生产总量相应变动的百分比,代表的是产业结构中能源部分的相对变化。该数值越小,证明GDP每变动1%,能源生产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就小,从相对角度来说,产业结构越不依赖能源,经济系统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1 1995~2007年河南与全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河南与全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走势呈现不规则变动;1998年以后该数值全国高于河南;而在2001~2004年,该数值全国低于河南;2005年之后全国又高于河南,且在这一阶段全国和河南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河南下降的幅度比全国要大,说明了该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所以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河南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有了质的变化,相对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提升。
2.淘汰落后产能
(1)铝
2002年,河南省在国内率先淘汰了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目前,160千安以上大型预焙槽产能占全部产能的80%以上,其中280千安以上的占40%。大型预焙槽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能耗和污染。河南省吨铝综合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0千瓦时,降低生产成本100多元。
(2)煤炭
淘汰煤矿的落后产能最重要的是关闭小煤矿,这类煤矿具有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安全隐患大等特点。据统计,全省小煤矿数量已从2000年的近6000处减少到2007年(或2007年初)的598处,累计关闭各类煤矿5029处。
(3)造纸
河南省是国内纸张主产地之一,自2003年起,河南省对造纸行业实施结构调整,截至200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造纸企业由1360家减少到354家,在全省造纸总产量由2002年的355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784万吨的同时,造纸行业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由22.2万吨减少到10.7万吨。仅2007年全省就淘汰落后造纸企业18家,淘汰落后造纸产能25万吨。
3.产业集中度提高
(1)省管企业进行合并重组
河南省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五,但是产业集中度较低,缺少大的,有支撑力、带动力的企业集团,要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必须培育出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具有支撑力和带动力的企业集团,这需要通过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来实现。而河南省的国有企业无疑应该起带头作用。
河南省《国资委关于加快省管企业战略重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上规定的目标,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河南省管企业重组运动:到2010年,省管企业要由2008年的34家调整到20家左右,力争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企业7家左右,其中达到500亿元的2到3家,达到800亿~1000亿元的1到2家。
(2)铝
中铝中州分公司、河南分公司的氧化铝产能分别达到150万吨和13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全省18家电解铝企业平均产能达到12万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伊川电力、焦作万方、神火集团、新安万基等4家企业产能超过20万吨,其中伊川电力电解铝产能达到4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河南明泰铝加工产量达到13万吨,居国内第二位,其中铝箔产量达到4.8万吨,居国内首位。
(3)煤炭[2]
煤炭资源整合后,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2004年初,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并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除部分独立块段的小煤矿的生产能力达不到15万吨/年外,其余小煤矿的生产规模不得低于15万吨/年,新建矿井的规模不得低于30万吨/年;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工作,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7家骨干煤炭企业的生产矿井数由整合前的65个增加到151个,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7235万吨/年提高到9596万吨/年,控制的煤炭资源量由整合前的78.6亿吨提高到116.2亿吨,占全省煤炭可利用资源量的90%以上。
(4)造纸
河南省是国内纸张主产地之一,自2003年起,开始对省内造纸行业实施结构调整,截至200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造纸企业由1360家减少到354家,其中草类制浆造纸企业由319家减少到30家。
(二)河南省节能减排、土地“三项整治”、矿产资源整合、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走在了全国前列
1.节能减排
根据“十一五”确定的目标,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火电行业“上大下小”和脱硫设施建设、水泥行业淘汰机立窑、污水垃圾处理厂(场)建设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造纸为例,2007年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后,河南省坚决贯彻并自我加压,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COD削减10.8%、二氧化硫削减14%的计划指标,分别提高到15.6%和17.4%,并围绕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河南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实行目标责任制,持续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节能降耗和环境综合整治。2003~2007年五年间关停小火电机组299万千瓦,脱硫改造火电机组1466万千瓦;关闭小煤矿1036个、小铝土矿92个;分别淘汰水泥、钢铁落后产能5500万吨和476万吨;关闭取缔污染企业5168家;拆除黏土砖瓦窑场7711个,复垦整理土地17.5万亩;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417平方公里;人工造林1599万亩。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2007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5%和6.2%。
2.土地“三项整治”
从2004年起,河南省率先开展了以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为内容的“三项整治”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出土地150万亩,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或重新恢复为耕地。当前,河南省土地利用正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23亩,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经济全面提速,建设用地需求量增长迅猛;三是国家紧缩“地根”,严把土地供用闸门。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挖掘用地潜力,走集约用地之路。目光瞄准了历年已批未供、已供未用的建设用地,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破产倒闭企业闲置的土地和厂房,企业非生产性占地和其他可利用的土地。而在全省,“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惊人。2004年和2005年,全省共使用建设用地83.2万亩,而这两年国家分配给河南省的用地指标只有32万亩,其余土地都是通过“三项整治”和盘活城镇存量土地解决的。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整治出的70万亩土地,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矿产资源整合
由于对矿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河南省一些地方矿业秩序一度较为混乱。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继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工作之后,2007年河南省又启动了新一轮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要求各省辖市自选1~2个优势矿产开展资源整合。
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7年11月,河南省小煤矿由1569个减少到533个,减少了66%;小铝土矿由144个减少到52个,减少了64%。
据统计,在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期间,全省共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19起,非法转让采矿权34起,以采代探59起,越层越界151起,关闭整改不合格矿山395家,罚没款2102.2万元,没收矿产品18.2万吨,追究刑事责任上百人。目前,七大煤业集团与四大氧化铝企业集团占有资源分别达到70%与90%,采区回采率指标达到80%与75%,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安全生产条件差等突出矛盾正在逐步解决。
4.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县城和部分重点镇都要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污水、垃圾排放大量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全省城镇年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约19亿立方米,但集中处理率不到35%。全省前几年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已达1300多万吨,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绝大多数垃圾在城市边缘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2007年河南省将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所有县市的污水处理厂在年内建成,并通过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和财政适当补贴保证其正常运行。
(三)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98%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与2002年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60%,资产总额增长63%,利税增长2.2倍。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能源、有色、建材、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烟草工业实现全行业整合,工商利税突破160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左右,比2002年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均达70%左右。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19万人。扎实推进“乡财县管”,县乡财政收支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减少73.7%,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9.7万人,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矿产资源整合与改革不断推进;强力推动重要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省骨干煤炭企业占有及控制资源90%以上,重点氧化铝企业占有资源8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地质勘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省市县财政体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展开,支农力度显著增大。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组建开始起步。
全面放开投融资市场。省投资集团组建成立。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上市企业发展到55家,募集资金总额442亿元,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业务快速增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机构、编制均精简25%左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省级审批项目取消60%以上,省市县三级普遍设立行政服务大厅。同时,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交通、城建、供销、公用事业、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也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第二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港澳行等大型商贸文化活动。200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4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6.8倍和3.3倍;近四年引进省外资金340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2家落户中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