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抢抓发展机遇,迎接未来挑战
(一)海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
现阶段,海城市既迎来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期,各种有利因素层层叠加,给海城市加快发展带来大好机遇。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为海城加快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国家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相继推出,各种政策、技术、资本和信息要素将会集聚而来,将会为海城增强竞争优势、集聚发展能量,推动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加速转移,海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深入实施,使海城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加上海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和消费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都会使海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四是海城多年来快速发展打下的坚实物质基础,上下形成的加快发展、克难攻坚、争创一流的强烈共识,有利于应对复杂局面、推动科学发展。面对新的机遇,海城人保持着敢为人先、克难奋进的勇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争创一流、再创辉煌的激情。
(二)海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海城市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转型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传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现代高效农业项目不多,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比较缓慢。二是招商引资的质量还不够高。规模型、品牌型、科技型、带动型、外向型项目仍然较少。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城乡一体的总体布局需要进一步发展,城乡建设市场化运作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一些镇区建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破解瓶颈制约的办法还不够多。土地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企业用工、项目融资还存在不少困难。五是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发展形势认识不足,目标定位不高,工作压力不大,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海城市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打造持续发展新优势
海城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创造有效配置资源、促进转型升级的条件。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并重发展,培育资本、产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大力发展企业集团、股份制公司,培育连锁经营,开发子公司、分销处,倡导同行业、跨行业企业兼并、资产重组,鼓励上下游产品、相关联企业产销组合,形成集群产业优势。以政府信用、金融信用、司法环境为重点,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加强金融信用体系与制度建设,打造企业资质与信用贷款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贷款失信惩戒制裁制度,打击金融欺诈、骗贷逃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行为。培育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组织,使之成为政府与企业、个体经营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形成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驱动机制。注重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使法治、诚信、效率、公平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价值,让制度设计和道德规范相得益彰。继续消除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
2.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打造人才兴市新优势
海城市应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打造人才兴市新优势。一是坚持“科技兴市”经济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主导产业培育、产品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高科技产品,提高科技贡献份额,加快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二是要强化产学研支撑,围绕现有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实施科技攻关专项,集成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打通科技成果与资本结合的通道;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拓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通过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引导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活力,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建立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的人才培育机制,大中型企业应重视人才投资,制订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工作,科技人才比例达到现代企业水平。制定吸引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打造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建立特殊贡献人才奖励机制,推动海城经济转入科技兴市、人才兴企的发展轨道。
3.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打造公共服务新优势
海城市要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打造阳光政府。巩固完善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承诺兑现等项制度,确保用工招聘、采购招标、土地经营等方面的公开、公正。政府直接管理的行业协会逐步分离退出,淡化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和管理,集中精力行使经济监管职能。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创新社会团体的活动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行业管理、社会生活事务管理等职能向具有资质条件的社会组织转移,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公、检、法部门案件审理依法公开;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弘扬法治精神。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渠道,畅通社会诉求表达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管理和促进发展的权利。
4.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打造富民惠民新优势
顺应人民群众在新时期和新起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切实加大富民惠民力度,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打造东北地区最具幸福感的和谐家园。一是加大富民惠民力度,促进发展成果群众共享。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尽最大责任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城乡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为殷实、更加幸福。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领域的投入,重点围绕就业、就医、就学、社保、医保、低保、住房等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现实问题,实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城乡群众。二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安定和谐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巩固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信访工作逐级负责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城乡干部群众法制意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抓好安全生产,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城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工作,加快构建统筹城乡、惠及全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民生工作机制,健全为民办事征询民意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