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模式:三化并举 协调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海城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奇迹

(一)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综合实力日趋增强

“十一五”以来,海城市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规模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整体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6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见图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亿元,年均增长38.9%。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00亿元,同比增长18%;地区财政收入8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20%;固定资产投资488亿元,同比增长21.7%。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1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5亿元,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综合实力日趋增强。

图1 “十一五”时期海城市生产总值及其增幅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态不断优化

近年来,海城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支撑,坚持“围矿、围钢、围店”,依托市级产业园区,着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突围,加速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通过推进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化、生产方式的设施化和机械化、终端产品的精深化、农业经营运作的市场化,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在第三产业方面,商业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并加速向现代物流业方向转变。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市场销售额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见图2),2011年达到172亿元,同比增长20%。

图2 “十一五”时期海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近年来,海城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确定了“南北双新城、东西两市镇”的发展规划,配建了8个市级产业园区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海城开发区菱镁新材料工业园和牌楼镁制品加工园、腾鳌钢铁和精细化工产业园、西柳和南台两个专业市场配套加工园、农产品涤加工园、牛庄监港加工园),实行产业相对集群,企业绝对集聚,构筑了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城市街巷路和小区“五个十”环境改造工程,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实施东部矿区企业污染专项整治,“三尘”排放削减30%。完成29家排污企业达标改造,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整治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城区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深入开展矿山开采秩序和生态环境治理,取缔黏土砖企业36家,完成矿山复垦1000亩,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高。植树造林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6%。

(四)民生改善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图3 “十一五”时期海城市城乡居民收入

图4 “十一五”时期海城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幅

海城市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统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十一五”时期,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见图3),储蓄存款收入实现较大增长(见图4)。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66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20.4%。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产业拉动,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完成城乡各类劳动力培训1.2万人,实名制就业8235人。推进全民创业,2011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711万元,扶持实名制创业带头人265户,带动就业、创业近千人。实施经营性资产置换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和就业岗位,建成经营性资产面积5万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4%。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机构,建设各级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城乡均衡共享。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应保尽保。

(五)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公共服务稳步提升

海城市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有效破解土地和资金两大发展瓶颈,累计解决产业用地9平方公里,新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土地收储项目贷款3.5亿元,在东北县级行政单位成功首发地方债券8亿元。政府投资项目“一部四制”和“四分离”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一会制审批、一站式办公、一费制收费“三个一”机制进一步规范。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建市中心医院和中医院两大医疗集团,构建了以城带乡、让利于民的医疗服务新体制。在社会管理方面,扎实做好安全、信访、稳定工作,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37%,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8.5%,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6.6%;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见面率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