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海城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海城市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要抓住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机遇,发挥好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高起点谋篇布局、高水平加快发展,使海城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当好中小城市发展的排头兵。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工业化水平
一是明确我国工业化阶段和主要任务。按照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非农产值比重达到70%、非农就业人口达到55%、城市化率30%~50%的标准,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促进工业加快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仍是重要任务。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就在于“两化”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三是做大做强工业。现阶段,我国的核心实体产业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工业占GDP的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50%,制造业产出占实物产出的60%左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将保持高于GDP增长速度的增长,促进工业大发展仍是重大战略任务。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为主导,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工业培育相结合,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逐步淘汰落后产品与产能,积极开发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植现代化骨干企业和优质名牌产品,推动产品升级、工业转型,步入现代工业的新阶段。
(二)坚持园区化战略,促进特色产业集群
以各类园区为平台,营造发展小环境,集聚各种要素资源,促进产业集群、经济集约发展,是改革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路径。“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园区优势,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园区化战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类园区面临转型升级,从试点试验转向示范引领;从企业规模集中转向特色集群;从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形成了以专业招商、特色集群、集成运营、综合服务为特点的园区发展模式。要坚持“集聚优势”发展理念,选择优势区位、集中优势资源,促进优先发展。
(三)围绕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利用“十二五”时期“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的同时,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四)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适应世界产业由高碳制造向低碳制造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产品研发、工艺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制造、用户需求及产品使用功能等都要达到绿色低碳要求,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并积极争取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城镇化进程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探索开放和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会管理格局,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 参见新华社电,国家计生委在“人口挑战与社会融合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报告。
[2] 参见《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12年2月20日《中国信息报》。
[3] 刘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2009年9月9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