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模式:三化并举 协调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海城市推进园区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

经过几年努力,海城市的园区战略加快了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了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1072亿元,其中,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4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5%;利润28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的21.5%。而后英集团和西洋集团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则达100亿元以上。海城市实施园区战略、打造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以往海城市镇区各自为战,各自发展,企业遍地开花,结果既浪费了大量生产要素,又制约了产业未来发展。近年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确定了“以规划为引领,以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加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一化四围”工业产业发展方向。“一化”即新型工业化。“四围”:主要是围绕菱镁资源,打造产值亿元的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承接鞍钢辐射,打造千亿元的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围绕专业市场,重点打造产值500亿元的专业市场配套加工产业集群;围绕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打造产值50亿元的大蒜及果蔬深加工产业集群。思路、方向和目标明确后,全市上下统一发展步调,协调推进,避免了盲目发展、混乱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始终以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为引领,注意立足自身的优势,在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上,都以地区现有优势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如围绕全国储量最为丰富的镁资源,开展系列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围绕当地有名的西柳服装市场,开展纺织集群和产业园的建设;等等。坚持大企业和小企业共同抓,通过抓大企业强化龙头引领,通过抓小企业促进集群发展,从而形成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各行业集群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整体谋划,规划先行

为改变工业发展初期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严重现象,近年来海城市坚持规划先行,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整合优势资源,结合现有产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园区和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与布局。规划建设了海西新城、腾鳌新城、牛庄新市镇、析木新市镇,构建了“南北双新城、东西两市镇”经济区划新格局。在此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镇区界限、村屯界限,规划各类工业园区,通过统一规划水、电、路、通信、环保甚至仓储、医院、学校、科技研发、职工宿舍、食堂等基础和公益设施,有效整合和节约资源。以中国镁业镁合金、后英集团薄镁板等重点项目为依托,规划了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以辽宁紫竹200万吨重型铸件、腾鳌一轧150万吨棒线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规划了腾鳌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以西柳中国商贸城、中国北方水暖城、南台世界皮革皮具城等重点企业为依托,规划了西柳感王专业市场配套加工园、南台箱包配套加工园和牛庄中国北方水暖城配套加工园。以海城市农高区为依托,规划了农高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通过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了产业,推动海城市工业产业迈上了集群发展、规范发展的轨道。同时,出台了《海城市产业集群化、企业园区化指导意见》。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园区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整体有序推进。比如:所有新上项目必须到园区和预留工业用地内建设,生产中有水污染的企业必须全部到感王建设,城区内原则上不准再新上工业项目,并把要求作为项目建设的底线,否则对项目不予立项审批。为防止规划流于形式,建立了督察制度,要求相关监察执法部门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划强化监督检查,对于私自违反上述原则新上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执法,严厉查处。

(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针对制约生产发展的土地、资源等要素日趋紧张的局面,海城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积极采取措施,抓住制约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等关键问题,突出解决难点和重点,缓解发展中的难题。通过推进四个“一批”,集中解决土地问题。首先,拆迁村屯,解决“一批”。针对工业园区规划区内的村屯、政府组织,依法拆迁,足额补偿,政府还建,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解决了工业用地不足问题。牌楼镁制品加工园和腾鳌钢铁深加工园区都是通过此种办法解决了工业用地问题。其次,依法整治,盘活“一批”。针对批而未用的闲置用地、废弃的砖厂、工厂、学校、道路等土地,强化批后管理,严格清理整顿,依法组织收回,累计盘活闲置废弃用地1.7平方公里。再次,积极努力,争取“一批”。围绕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联系,积极协调,大力度争取土地指标倾斜。最后,集约利用,节省“一批”。将全市工业用地指标全部集中到7个市级工业园区,集中到重点工业企业和项目,这既保证了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也节约了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

(四)优化环境,便利企业

为给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项目和企业落户海城,坚持先做环境后招商,先筑巢后引凤,添齐补全城市公共产品,并健全完善园区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和园区承载功能,便于落户企业更好地发展。近年来,制定了《海城市推进一大基地、七大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在财政、税费、金融和政务服务等方面,对园区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比如,对在市级工业园区内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建工业项目,项目缴纳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通过市政府企业发展扶持基金,全额返还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对园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工业超过5000万元、农业深加工超过3000万元的新建项目,市政府优先提供土地指标;对于全市经济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在项目建设用地和税费方面给予优惠;企业重组办理变更登记时,涉及海城市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收支两条线的办法,全部返还企业,用于支持企业联合重组;由市政府牵头,每月召开两次银企对接会,向金融企业推荐优质企业和项目,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等。全面加大了城市和园区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年均投入20亿元,用以完善供水、供暖、供气等各类管网的建设,建好交通道路,做好环境绿化,通过硬件建设,提升园区引资能力。通过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如投资35亿元的北京利尔公司镁合金项目、投资15亿元的张家港镁建材项目等,相继落户海城,培育形成了矿产、钢铁、纺织服装3大产值过百亿的产业集群,为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完善机制,形成合力

注重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优化,注意全市、各镇乡形成合力,共促发展,是海城推进园区战略和产业集群发展中很有效的办法。通过改革一些现行管理做法,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创新,不仅使海城市的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比如在园区管理上,实行扩权管理和财政包干,出台了针对工业园区的飞地经济政策,对于项目飞出镇区和飞入镇区,税收按比例分成,有效调动了镇区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服务上,实施了一会制审批、一站式办公、一费制收费的“三个一”工程,最大限度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在园区建设上,除政府投资外,应用BT、BOT等多种模式,有效缓解了资金不足问题。在企业发展上,制定了海城市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在贷款贴息、争取专项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在资源管理上,搭建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矿业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依法公开出让,公平竞争,营造了良好的资源市场秩序。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优化了环境,方便了投资者和企业的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