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瓦连京·拉斯普京(1937~)是一位在我国享有盛誉的当代俄罗斯作家。他的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被译成中文,现今其主要作品均与中国读者见了面。2003年,拉斯普京的小说《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在我国荣获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的第三届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2006年,时逢“中国俄罗斯年”,作家本人应邀来中国访问,参加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中俄作家论坛”。在对拉斯普京作品进行大量翻译的同时,中国学人对他的研究也可谓成果丰硕。
拉斯普京被称为俄罗斯“乡村小说”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道德探索型作家。这位地道的“西伯利亚人”近乎一生都在写西伯利亚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世态变迁,并由此跻身当代俄罗斯文学大师级作家的行列。拉斯普京的第一部成名之作《为玛丽亚借钱》(1967)便已表现出作家深刻的社会忧思,他从道德角度去发现和表现当下人不断出现的精神危机,此部小说确立了作家一生创作视角的定位。在继之而来的创作中,作家的社会忧思一部深似一部,其道德主题不仅渗入家庭亲情关系领域(《最后的期限》,1970),而且也融入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活着,并要记住!》,1970),还加入了历史存留与生命之根守护等重要意识(《告别马焦拉》,1976),并对世风日下、人情淡漠、公民责任感缺失、人的道德水准日渐滑坡等现象赋予了自己的思考。拉斯普京20世纪60~70年代的作品常常将人物置于一种“期限”的情感追逼中,予以其“大限将至,何去何从”的道德拷问。
拉斯普京的创作就体裁而言呈回旋式发展。他的开山之作并非小说,而是政论文章,即他在大学三年级写下的、发表在伊尔库茨克报纸《苏维埃青年》(1957年3月30日)上的政论文章《没有功夫苦恼》。这篇文章被俄罗斯学者形象地喻为安加拉河上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其政论特征,即“苦恼”,始终隐含在他日后的中短篇小说中。至20世纪80年代,拉斯普京小说的政论特征越加明显,及至他的小说《火灾》(1985)被公认为“政论体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拉斯普京以政论家的激情描写了某仓库因管理无序引发的火灾,而各色人物面对这一灾祸所持的不同态度,再次揭示了日益迫近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向全社会敲响了“火灾”的警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苏联解体以后,作家似乎意识到仅凭小说创作已很难写出“痛苦而又勇敢的真实”(《真理报》),他对社会现状和人的道德滑坡忧心如焚,这也促使拉斯普京重拾特写与政论体裁,写下了一系列有关道德、生态、文学问题的特写和政论文章。在他看来,“俄罗斯文学过去从来离不开政论文”,俄罗斯文学“今后也不可能离开政论文”。[1]除了《下葬》(1995)等富有政论特色的中短篇小说外,拉斯普京将主要精力直接投放于政论文的写作上,直接抒发对祖国现状的忧思,为人民的命运而呐喊。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拉斯普京访谈录——这灾难绵绵的20年》,就是作家近20年来思考与政论文的汇集。莫斯科“艾司莫”与阿尔戈特里姆两家出版社于2011年,为向作家75周年诞辰(2012)献礼,选择在此纪念活动前夕出版了此书。本书出版后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反响。此书被列为“俄罗斯21世纪政治秘密丛书系列”。文学界因其政论的“精确与有力”,将其与19世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家手记》和19~20世纪之交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我不能沉默》相媲美,予以极力推荐,并在俄罗斯引发了对拉斯普京的热烈评议和对拉斯普京研究的新热潮;普通读者狂喜于这本书的出版,激赏并感佩作家忧国忧民的激情评议和对世风日下的大胆鞭挞,评论界的评说几乎每日见诸俄罗斯各种报刊。
《拉斯普京访谈录——这灾难绵绵的20年》汇集了拉斯普京与著名政论家科热米亚科连续20年的交谈。这期间,一代文豪拉斯普京以悲剧视角对俄罗斯20年的动荡予以独特的审视,并认定这20年是俄罗斯“多灾多难、让人痛不欲生的20年”。“交谈”中,作家历数20年来俄罗斯绵延不断的悲剧,包括议会议员被枪杀、政权多次更迭、车臣战争、“库尔斯克号”沉没、百姓居所和地铁大爆炸、伊尔库茨克飞机失事并使作家唯一女儿罹难,还有俄高层官员丑闻不断、土地被出卖、人口在锐减、犯罪率猛增、俄罗斯文化与道德沦丧,及至俄罗斯大小河流干涸、土地沙化,等等。“交谈”中,拉斯普京悲叹:我们生活在灾难绵绵的时代,生命一天天被吞噬,人生毫无指望。“交谈”以痛彻心扉的调子痛惜俄罗斯丢失了令人骄傲的民族记忆和对祖国的高尚感情,如今走红的是经济上的暴发户、俄罗斯财富的窃贼,以及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叛徒……书中还专章对2011年俄罗斯上映的纪录影片《生命之河,瓦连京·拉斯普京》予以评介,影片中西伯利亚乡村的老乡们与作家执手相对,悲情诉说道:“整个俄罗斯都被售卖了,剩下的只是个名字……”这将悲剧气氛推向顶点,影片展示了西伯利亚地区安加拉河两岸的哀鸿遍野,满目荒芜,到处都是失业的人和对人生充满绝望的人……
“交谈”中,作家对俄罗斯当今社会最令人伤痛的问题与俄罗斯未来都做了预见性的论述,反映出了拉斯普京对当下俄罗斯社会与当权者最深层的思考。
与拉斯普京交谈的是《真理报》资深评论员、记者维克多·科热米亚科(1935~)。这位评论家有感于世事变化,决定以与文学家交谈的形式把俄罗斯社会的乱象呈现出来。这位政论家,最终锁定拉斯普京为自己的访谈对象,不仅仅是因为他对拉斯普京的才华仰慕已久,而且是因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上苍”告诉他,唯有拉斯普京,才“最能理解并分担我的震惊”。令人欣慰的是,他的邀约随即得到了拉斯普京的欣然允诺,而且这两位原本交情不深的文人“一见钟情”,话题如春蚕吐丝,且越谈越投机。正如拉斯普京本人所承认,这种交谈从一开始就没有中断的意思,因而滔滔不绝,绵延了20年,且每一次交谈都有一个双方热衷的话题。两位文人指点乱世,尽兴而谈,于是就有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拉斯普京访谈录——这灾难绵绵的20年》。
《拉斯普京访谈录——这灾难绵绵的20年》这本书,是以对话形式出版的,为了尊重与忠实于原作体例,我们将科热米亚科的“访”用黑体斜体标出,而对拉斯普京的“谈”用宋体正体出现,以示区别。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在原作的基础上,对事件的起因和相关人物的身份背景附加了较为详细的脚注。
该书的翻译出版,将丰富充实国人对拉斯普京的文化认知。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研究导向,我们只熟悉作为小说家的拉斯普京,而对作为政论家的拉斯普京知之甚少。其实,拉斯普京的才华是多方位的,除了小说与政论,他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声望,他的文学专著《言中何物,言外何意?》〔《Что в слове,что за словом?》(1987)〕一出版便被列为俄罗斯许多高校副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但愿本书的出版能进一步引发读者对这位大文豪的兴趣,进而让拉斯普京的文化肖像能够更加立体而真实地在我国呈现出来。
该书的翻译出版可谓顺风顺水,不仅得到了莫斯科“艾司莫”与阿尔戈特里姆出版社的支持,更得到拉斯普京本人的慷慨同意。当听说这本书将要在中国出版时,作家直接给俄方出版社经理尼古拉耶夫打电话说:要是中国人想译这本书,请网开一面,提供一切方便。当然了,最应该感谢的还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同人的鼎力支持,是他们独具慧眼,选定将政论家拉斯普京推介给国人,尤其是通过这位大文豪的视角将俄罗斯近20年的发展真相介绍给中国读者,从而为我国的俄罗斯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感谢顾婷婷女士的全力协调,感谢祝得彬先生、周恒女士的热心组织和与俄方的不倦洽谈,使得这本书如期进入翻译与出版程序,感谢责编张苏琴女士为本书的编辑校正付出的大量劳动。这是一个和谐进取的团体,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与帮助,这本书是很难如期与读者见面的。
谨以此为序。
译者
2013年8月5日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
[1] 邦达连科与拉斯普京谈话。见《俄罗斯文学白昼》,莫斯科,1997,第99页。——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