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相互关系的框架
根据上述立场,通过对新功能主义行动框架和科尔曼社会交换系统分析框架的融合改造,提出本研究中生存行动分析框架,见图2-1。
图2-1 生态行动分析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失组织”城市贫民的生存行动首先要受到外部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里主要表现为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改制等社会变迁施加在该群体身上的生存压力以及政府推动的后续补偿性政策及其实施状况和效果。
·以文化和人格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它内在地与能动性相联系并以一种“自愿”的方式融入行动当中。“失组织”城市贫民的理性人格和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形成的“顾全大局”“知恩图报”“隐忍”“平安是福”等观念作为相对稳定的内在行动环境能够对生存行动的整个过程产生影响。
·生存行动本身从对利益受损的解释开始,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自身的利益受损将成为行为谋划的基础,而谋划过程也能反过来影响理解活动的开展。
·在谋划过程中,资源(机会结构)主要包括行动者自身拥有的或可以利用的权力、技能、财富、关系等各种工具要素。资源状况影响着行动者的行动能力。目标(目标期望及其价值)则为行动路径提供选择的标准、方向、激励乃至制约。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生存行动的目标不是简单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生存逻辑制约下的适度满足,包括商品、服务、货币、地位、声望、权力、保障、尊重、面子、关注等物质的和精神的满足,满足的标准是身为城市人的最低水平的体面生存。
·从谋划到具体实施,需要根据条件和规范的限制,权益性地选择具体实施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成员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结果可能在意料之中,也可能有一部分在意料之外。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对行动者本人、家庭、更广泛的群体利益乃至社会政策导向、阶层结构等产生或大或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五七工”“家属工”是指20世纪70年代,曾在石油、煤炭、化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冶金、有色、制药、纺织、机械、轻工、农、林、水、牧、电、军工这19个行业的国有企业中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的,和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自行组建的从事生产自救工作的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未被劳动部门录用、没有企业正式职工身份、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人员。这些人员多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组建街道“五七”厂或进入企业不同岗位的城镇职工家属,因此统称为“五七工”和“家属工”。
[2] 湖北新闻网,http://www.hb.chinanews.com,2010-12-22。
[3] 具体可参见《失业保险条例》第6条、第14条、第17条、第18条、第19条、第20条、第23条。
[4] 腾讯·大楚网,http://hb.qq.com,2008-08-16。
[5] 所谓“三三制”,是指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资金由政府、社会、控股(集团)公司三方面共同筹集。
[6] 武汉市民政局,http://www.whmzj.gov.cn,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