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书画艺术与爱国情怀
何香凝,不仅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杰出的政治家而闻名四海,作为一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她的名字也彪炳史册。她的书画艺术,对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
何香凝早年与廖仲恺在日本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骨干。何香凝是第一个女性会员。她不但倾囊援助孙中山,而且把他们东京的家作为同盟会的秘密活动场所和联络机关。何香凝虽然出身豪门,不会干家务,不会说普通话,与大家沟通起来颇有困难,但是她那颗年轻火热的心与革命党人是相通的。
何香凝是在孙中山的指导下,为革命而走上美术创作道路的。孙中山在东京组织起革命组织“同盟会”后,决定在全国各地发动轰轰烈烈的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这就需要军旗和安民告示及军用票,但是却没有人能够设计,孙中山慧眼识人才,特意选中具有美术潜质的同盟会员何香凝进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何香凝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因此一生走上与革命事业息息相关的绘画之路。
何香凝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在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师从川端管子先生学画山水、花卉,同时向日本著名画家、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狮子、老虎等动物画。何香凝才华横溢,小时候就喜欢中国画,加上川端管子、田中赖章等名师指教,因此绘画艺术很快起步,栩栩如生的雄狮、猛虎、顽猴跃然纸上;秀丽的山水,灿烂的花卉,高雅的菊花,岁寒不凋、百年常青的苍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奇迹般地从何香凝的画笔端流出。何香凝不但画菊,还将其用绢黏糊在厚纸上,砌成形形色色的菊丛,使她的画具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何香凝乐观开朗的性格与画风密切相关,她喜爱明亮艳丽的色彩,画中形象便多半生动活泼,反映出何香凝虽然经常追随孙中山颠沛流离亡命奔波,但是对她拥有与廖仲恺一起跟着孙中山过革命生活的愉悦,心情是开朗舒畅的。
在廖仲恺的大力支持下,何香凝五六年如一日为孙中山和同盟会总部机关收转信函、保管文件、看守门户、烧水做饭,因此被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称为有才干的好管家。在何香凝的协助下,1922年廖仲恺两次赴日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成功意义深远,苏俄经济、军事援助源源而来。
1971年8月,周恩来在几个会议上回忆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与党代表廖仲恺及夫人何香凝的交往,特别着重讲述了当蒋介石借口追查黄埔军校学生在沙基惨案中的伤亡事件,向中国共产党人兴师问罪时,廖仲恺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粉碎了蒋介石嫁祸共产党的阴谋的事。当谈到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及女儿廖梦醒、女婿李少石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周恩来极力称赞道:“廖家对我们党的贡献真是太大了。廖仲恺先生1925年8月20日被国民党右派暗杀,我亲自到现场去看了。廖家女婿李少石同志是在重庆牺牲的,我也亲自去看了……”
二
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创建抗敌后援会,不辞劳苦为抗日奔走呼号,积极推动全国妇女踊跃投身抗日战争中做抗敌后援工作;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的成立,标志着以何香凝为首的上海妇女界抗日救亡运动统一战线的形成;何香凝对蒋介石在“一·二八事变”中拒绝支援十九路军和对日本消极抵抗态度异常愤慨,便在致蔡元培的一封信中,附了诗作《为中日事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强烈地鞭笞、讽刺蒋介石:“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看到自己多年为之奔走呼号的国共合作目标得以实现,激动得“热泪盈眶”,未等身体康复便立即给在延安的儿子廖承志发电报称:“国共团结抗战,对于汝父(民国)13年改造国民党,执行三大政策之主张实现,为之安慰”,热情洋溢地鼓励儿子,“汝须努力奋斗御敌,勉为政府抗战后援,以竟汝父遗志”。
这封仅有65字的电报,既以爱国大义勉励儿子继承父亲未竟之志奋勇抗日,又以慈母之情温暖后辈之心,立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救亡日报》全文刊载时,热烈赞扬说:“寥寥数语,爱国之诚,溢于言表,不特为中国民众之光,亦足为世界母性之楷模”,接着赞扬何香凝说:“廖夫人献身神圣之救国事业,达数十年,今已垂垂老矣,而革命之志,老而弥坚,其热烈少壮之精神,犹如青春泼辣之少年。光威所播,令人感奋!”
著名作家田汉为写《全面抗战》到淞沪前线观察战况,在救亡日报社看到何香凝的电报,“感奋兴起之中,使人肃然生敬虔之念”,他欣然为《救亡日报》发表该电跋称:“廖先生之远见卓识及其谋国真诚,固绝伦而轶群,其子女亦能绍其伟业,为中国之自由平等与幸福贡其最善之力,是殆缘不仅有英烈之父,且有贤母也。有母性如此,中国不可亡也!”
何香凝在香港积极参加“保盟”的爱国募捐活动,她冒着酷暑炎热到一个祠堂里慰问难民,亲切地与难民们打招呼:“老乡们,你们吃苦了!”何香凝亲自给生病的老人喂开水和米粥,代表宋庆龄和“保盟”给他们分发干粮和水果。许多难民拉着何香凝的手哭着说:“廖夫人,谢谢你!”何香凝连连摇头说:“不要谢我,要谢就谢 ‘保盟’吧!”
何香凝每收到华侨捐献的一笔款项,就把自己的一幅画作为礼品回赠,以示答谢和鼓励。何香凝告诉海外华侨,中国人民就是下山猛虎,一定会奋发团结以猛虎下山之势,把万恶的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去,以此鼓舞海外华侨更积极地投入抗日洪流之中!海外华侨以得到廖夫人的画为极大的荣耀,更积极地投入支援国内抗战的热潮之中。当海外捐献的物品到达香港码头时,廖承志、廖梦醒经常陪同母亲何香凝到码头迎接,代表宋庆龄和“保盟”对华侨表示感谢,然后亲自组织包装和运输,将这些紧缺物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抗日根据地,送上前线使抗日将士如虎添翼,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无论多忙多晚,何香凝只要听说华侨有事来到香港要见她,都要亲自接见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疾苦,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1939年1月13日,何香凝在欢迎南洋琼侨代表的招待会上热情洋溢地致辞,对南洋和所有爱国华侨给予抗战的支援,代表宋庆龄和“保盟”表示感谢,诚挚地说:“抗战开展后,华侨已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天地。我们历年受日本人压迫与侵略,河山破碎,至为痛心。盼侨胞今后本过去对祖国光复伟大的功勋,回海外后,为抗战扩大宣传……继续努力,使国家得到独立与平等,使人民恢复自由!”
在宋庆龄、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等人的努力之下,“保盟”成绩卓著,一年时间就从各国朋友和华侨手中筹集抗日经费25万港元,还有抗日前线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何香凝积极参加“一碗饭运动”, 《华商报》专门为此出了特辑,何香凝题写刊名《一碗饭运动特辑》。德高望重的何香凝亲自参加募捐活动,亲切地拉着香港首富何东爵士女婿罗文锦的手,幽默直爽地动员道:“罗文锦先生,你可要率先垂范,可不要使你香港首富的岳父大人丢面子哪!”在赫赫有名的廖夫人动员下,罗文锦爽快地踊跃捐献,《华商报》称赞何香凝“最善于捕捉有钱的捐献对象,劝说方式极为直爽,硬是逼着罗文锦写下捐款的数额,她让其他名人排成队,挨个来,为一碗饭运动筹得一大笔钱”。
当人们称赞何香凝善于募捐时,何香凝含笑指着宋庆龄说:“你们没有看到孙夫人在我身边吗?孙先生、孙夫人最有号召力!”1941年9月1日,宋庆龄亲自主持在英京酒家举行的“一碗饭运动”结束典礼,何香凝兴致勃勃出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说:“‘一碗饭运动’在孙夫人、司徒永觉夫人、罗文锦先生的积极支持下,得到了港督罗国富爵士的热烈赞助和中外各界人士的积极帮忙。在这短促的期间,能够得到这样美满的成就,去救济正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内伤难者,真是值得我们万分的感谢。希望能从这一运动,唤醒全港的同胞,全国的同胞以及全世界的人士,彻底地认清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恶,共同为反法西斯而奋斗到底!”
汪精卫叛变投敌后,何香凝愤怒地挥毫写下《斥汪精卫》一文,文中何香凝不顾她与汪精卫有“30余年曾共患难的交情”,严厉斥责汪精卫的通电,“太不像中国人讲的话了”, “均只从如何执行 ‘日本政府’所提议者出发,将近卫声明响应一番,不特民族气味全无,连做人的良心都已丧尽!”廖承志看后马上交给金仲华,第二天就在《星岛日报》刊出,立即引起香港同胞的密切关注,争相购买《星岛日报》。
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何香凝毅然放弃宁静的生活和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发起“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虽然累得害了严重的心脏病,但仍然抱病为救济伤兵和难民多次举办“义卖画展”,并靠绘画维持个人生计。
何香凝将绘画作为激励上海军民奋勇抗日的有效手段,她获知出租汽车司机顾湜德积极运送抗日物资,就绘制一幅梅花横幅,亲笔题字“先开展风雪”和“湜德先生纪念何香凝壬申春”赠送,赞扬他率先不畏艰险奋勇支前的爱国精神,顾湜德将此配上考究的镜框,恭恭敬敬挂在客厅的正面墙上。
“一·二八”事变后,何香凝不顾疾病,与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黄宾虹、潘天寿、王祺等老朋友组织起“寒之友社”,取松柏、翠竹虽经严寒而不凋,梅花傲骨英风斗严寒而竞放之意,故有“岁寒三友”之誉;他们寄情于诗画之中,以诗画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何香凝着力组织、推动社员们画在严寒冰雪中挺立的松、竹与竞放的梅、菊和水仙,写抨击侵略和时弊的诗歌,把“寒之友社”办成弘扬民族正气、有利抗日运动的书画艺术之家。何香凝注重写生,画寒冬开花、傲雪芬芳的梅和水仙,苍劲有力,以此表达她誓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并与“寒之友社”朋友共勉。
为推进抗日救亡运动,何香凝刻意选取重大历史题材,古为今用,抒发她的抗日情怀和爱国精神。柳亚子等老朋友称赞何香凝的画讲究意境,万千思绪凝聚笔端,又善于借物抒发爱国之情,因此主题鲜明,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既具有国人渴望的救国之情,又富有艺术性,所以邓颖超称赞何香凝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
国难当头,何香凝忙于抗日救亡,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一宣言》,作画速度慢了下来。迁居香港后,她与宋庆龄、廖承志等人再次密切合作,推动“一碗饭运动”,华侨每捐一笔款,何香凝就送一幅画,堪称以画救国的典范。
香港沦陷后,何香凝从粤北撤退到桂西,因兵荒马乱流浪逃难,画笔颜彩大都丢失,只好找到什么画笔纸张,就画什么样的画,以此补贴家用。何香凝画的一幅绿梅坚挺如铁,花似有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以此结交了不少朋友,但她不肯把画卖给有钱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因此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她写的这样一首卖画诗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结交自古重黄金,贫贱骄人感慨深。
写幅岁寒图易米,坚贞留得万年心。
何香凝在广西以崇高的声望,把许多著名民主人士团结起来组成“昭平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带领他们号召青年参军,为抗日队伍募集寒衣和军饷,参加书画义卖、街头献金和劝捐游行等抗日救亡活动,何香凝的两首感怀诗在民主人士中广泛流传:
漂泊天涯隐桂林,国仇家恨两相侵。
难行蜀道知何故?事出无因却有因。
戎马关山欲暮天,怕登楼见月团圆。
思乡更觉河山碎,劫后余生又两年。
为营救又被国民党特务抓捕的爱子廖承志,何香凝请人把几十幅画带到陪都重庆,举办了一次何香凝画展,成为抗战时期陪都的一道风景线。
昭平县长韦瑞霖响应何香凝的号召,支持爱国民主人士开展多种抗日救亡活动,何香凝便挥笔手书“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相赠,见韦瑞霖更积极支持抗日活动,何香凝又亲手画了一幅傲骨英风的《梅菊图》并题诗鼓励:
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
走遍天涯留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
四
抗战的烽火使何香凝的画风更加坚挺,虽然仍以松、菊、梅为创作主体,但是笔法更加苍劲有力,技巧更加成熟,她偶尔也画一些清秀淡雅的小品,从中表现出在民族危亡关头,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做中流砥柱,中国必定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乐观主义,也体现出何香凝高雅的精神境界。
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热情地对廖承志赞扬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追随孙中山先生对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称赞宋庆龄、何香凝与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问题上的密切合作,毛泽东感慨万千地说:她老人家也真不容易,就你一个儿子也不溺爱,把你贡献给革命,你可要好好孝顺老人家。老人家在上海《申报》上发表的那首五言古诗写得好极了:目睹破河山,旧事何须说!今朝非昔年,愧对先烈血。历史再重提,羞向人间列。富贵非所愿,五斗岂腰折!愿我后来者,无忘国耻节。民族将危亡,速把雄心决!我们要牢记老人家的教诲,下定抗日到底的雄心,你更要好好孝顺老人家。有人马上到上海,我给令堂大人写了回信,你也写一封带上,怎么样?说着把已写好的信,交给廖承志看,只见毛泽东笔走龙蛇,以遒劲有力的笔法写道:
香凝先生:
承赠笔,承赠《画集》和《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唯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派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典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十年不见先生,知比较老了些,然心则更年轻,这是大家觉得的。看了柳亚子先生题画,如见其人,便时乞为致意。像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叫作人中麟凤,只不知他现时的政治意见如何?时事渐有转机,想先生亦为之慰,但光明之域,尚须做甚大努力方能达到。
五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出任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坚决反对日本当局迫害华侨,洪进山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洪进山原籍台湾,毕业于日本警官学校,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中当过公务人员,是个精忠爱国的侨胞。他热烈响应何香凝、廖承志的号召,志愿到东京华侨总会要求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被安排在1955年11月乘坐“兴安丸”随同第六批155名归国华侨回国。洪进山兴冲冲地前往舞鹤港登船时,被台湾当局勾结日本警察逮捕。
第六批归国华侨听到洪进山被捕的消息后,立即成立营救洪进山小组展开斗争,一面给中国侨委主任何香凝和红十字会长李德全拍电报求援,一面向各报馆记者发表抗议声明,同时向东京日中友协等三团体呼吁援救,请东京华侨总会会长陈琨汪出面与日本警视厅交涉。何香凝、李德全接到求援电报,立即把廖承志等请来商量对策。
廖承志指出台湾当局早就勾结日本政府,把许多要求归国的进步华侨拘留在静冈县滨松的“入国者收容所”,企图强行送回台湾。经中国方面和旅日华侨据理斗争,1955年2月至3月即有100多名华侨被释放出来,其中50余人回到祖国;11月4日凌晨,日本警方进入收容所,把洪全修等100多名华侨强行装进送往台湾的轮船,顾敏生等十多人奋起反抗而受伤。
何香凝拍案而起怒声斥责道:“此可忍孰不可忍!立即用中国红十字会名义向日本当局发出抗议,对旅日华侨予以声援!”于是,廖承志抓紧时间准备,请示周恩来批准,1955年11月5日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名义致电日本红十字会三团体联络事务局,严重抗议日本政府把一批华侨强行送往台湾:“如历来事实所表明的那样,我国人民和政府从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愿望出发,对于愿意回国的在华日侨的回国有关事宜,是一贯地予以各种便利和协助的,但是根据日中友协第五次大会所公布的材料,日本政府对于被拘押在滨松 ‘收容所’的中国侨民曾施加各种虐待和迫害;同时,根据共同社10月31日和11月4日的报道,日本政府竟把中国侨民120人强制送交台湾,并且对拒绝强制送交台湾的中国侨民施行殴打。我会对于日本政府这种反人道的暴行,表示严重抗议。”
何香凝、廖承志指示中国侨委发言人11月23日向日本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谴责日本当局无理拘捕要求回国的洪进山,指责其无理地继续拘留潘广坤、郭全灶、顾敏生、蔡晋修等华侨,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能容忍的,要求日本政府释放华侨,使他们能够按照本人的意愿返回中国;并致电东京华侨总会,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
经中国人民、旅日华侨和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谴责,中国政府积极帮助日侨回国,日本政府却阻挠、迫害要求回国的华侨,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迫使日本政府释放洪进山,让他乘船回国,何香凝、廖承志对洪进山热情关怀,予以很好的安置。
洪进山事件只是旅日华侨归国过程中的一次风波,何香凝、廖承志热情关怀奋力援救,受到广大华侨的赞扬,因而洪进山事件使旅日华侨归国更壮行色,更助归国兴致,更增新中国的威望。
何香凝、廖承志密切注视着岸信介政府在日本侨民回国问题上玩弄的调查“下落不明”之日本人的阴谋诡计,不断把有关材料报送周恩来总理,因此周恩来1958年7月15日接见以田尻正泰为首的日本民间广播联盟代表团和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记者的时候,专门就日本岸信介政府提出的调查所谓“下落不明”的日本人的问题发表谈话,予以严厉批驳。
六
1959年10月日本自民党重镇松村谦三访华时,拿出一幅牡丹画交到廖承志手里说:“我去年得到你母亲的一本画集,我特地请日本画家乡藏千仞画了这幅牡丹,请转交令堂作为回赠!这是与你母亲有缘的日本画!”
廖承志双手接过仔细观赏,对乡藏千仞的画技赞不绝口,但是沉思片刻,又把画交还给松村谦三。松村谦三大惑不解:“廖先生转交有何困难?”廖承志故意把眼一挤说:“如果这是带给我母亲的,您能不能直接交给她呢?”
松村谦三一听,乐得眉开眼笑:“太好了,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呢!”第二天上午,松村谦三携带那幅画来到北京王大人胡同拜访,廖承志陪同何香凝欢迎日本客人。松村见何香凝身体非常健康,一点儿也不像82岁的老人。76岁的客人恭恭敬敬向82岁的主人鞠躬问候。
何香凝回忆起当年追随孙中山在东京搞革命活动的难忘岁月,接着话题一转,对岸信介政府的反华行径进行抨击:“岸信介内阁极力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不但千方百计阻挠升中国国旗,而且对侮辱国旗事件未做任何遗憾的表示。”
松村表示回国后一定向日本政府转达。何香凝便话锋一转谈起了往事:“我让承志这孩子上了早稻田大学,因为他父亲也曾就读于早稻田。”廖承志疑惑地问道:“爸爸也是早稻田的?”何香凝回过头对儿子说:“怎么,我以前没有告诉过你吗?你爸爸是早稻田的呀!”
松村赶忙说他是与廖仲恺同期在早稻田大学读书的,三人越说越投缘。廖承志趁热打铁点提出主题:“希望早日恢复邦交,这样我们又可以去东京吃金枪鱼了!”
松村谦三表示要敦促日本政府认真考虑发展中日关系后,把乡藏千仞画的牡丹送给何香凝。何香凝戴上老花镜仔细观看,喜笑颜开地说:“我目前已经放下了画笔,但为了留个纪念,我也给您画一幅回赠吧!”
几天后,廖承志给松村带来一幅画,松村谦三打开一看,见是一大幅梅花图,显出明显的日本“四条派”风格,看着这幅象征中日友好的牡丹图,松村不由啧啧称赞道:“了不起!虽说出自82岁的老人之手,但笔锋仍是那么潇洒,功力丝毫不减当年!”
松村谦三将画带回日本仔细收藏,此画至今仍然陈列在福光町的松村陈列馆。
何香凝从事美术创作达70年之久,一生笔耕不辍作画千余幅,抗日爱国是她画作中最突出的主题,传播中日友好也是她的艺术追求。1979年2月中旬,何香凝画展在北京隆重举行。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都被何香凝一幅幅风格独特的诗画所吸引,称赞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个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爱国画家。知母莫如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为配合这次画展,请廖承志撰写的《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则是对何香凝老人的爱国艺术生涯做出的权威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