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西安地景空间的自然属性与遗址分布
西安地区地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这里有以秦岭、骊山、北山山系(嵯峨山、仲山等)为代表的山地景观空间;有以渭河、泾河、灞河等为代表的冲积平原、洪积平原地景空间;有以五陵原、少陵原、白鹿原、神禾原等为代表的黄土台原地景空间;也有以樊川、辋川、御宿川、浐河川为代表的河谷川道地景空间等(图3-1)。与历史文化遗址有重要的密切依存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地景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地貌类型。
图3-1 西安周边自然山川环境
(资料来源: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 河谷川道
对西安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川道主要有:
(1)樊川:位于少陵原和神禾原之间,由潏河长期冲刷、下切、淤积而成的川道。南北长度超过15 km,宽度多在2 km以上,川道与两侧原面的高差在150~200 m之间。樊川地区分布有大量佛教文化遗址、遗存(如樊川八大寺)、古代庄园旧址及名村(如桃溪堡、瓜洲村等)古刹(图3-2)。
(2)辋川:位于蓝田东南13 km的飞云山麓,是辋峪河冲刷、淤积而成的川道。该川道因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而知名,有别业遗址、钓鱼台遗址、鹿苑寺、王维及其母墓址、锡水洞、竹簧寺(含塔)等。
(3)御宿川:位于神禾原西侧,是滈河(主流石砭峪河)、天子峪、子午峪诸水冲刷、汇流而形成的川道平原,又称御宿苑。香积寺、百塔寺、温国寺及占地约5 km2的“王曲遗址”(南堡寨一带)就分布于该地区。
(4)浐河川道:位于少陵原与白鹿原(含炮里原)之间,是由浐河长期冲刷淤积而成,宽度约2 km,与原面最大高差约200 m。沿该川道分布有唐广运潭及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如米家崖、嘴头、沈家村、杨湾等遗址。
其他河流沿线(如渭河、泾河、灞河、沣河、涝河等)多属于河流阶地及冲积平原,并不是典型的川道。
图3-2 樊川(少陵原望神禾原与秦岭)
2. 黄土台原
西安地处秦巴山地与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的交汇过渡区,黄土台原地貌特征非常明显。这里川原相间,沟壑纵横,地景空间变化十分丰富。其中对西安地区遗址分布和历史文化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黄土台原主要包括:
(1)少陵原(古称鸿固原)(含凤栖原):该原南连秦岭山地,北接“长安六岗”,位于浐河川道和潏河川道(樊川)之间。该原南北长约15 km,东西宽达6~10 km,原面宽阔,多洼地,有一定的起伏。由于区位、地形及历史的原因,少陵原历史遗址及文化遗址非常丰富,其中重要的有:汉宣帝杜陵及“环拱森列”的上百座陪葬墓;汉许皇后少陵;明秦王十三陵墓群;杜氏家族墓群(杜如晦、杜佑、杜牧等);颜氏家族墓群(颜真卿等);韦氏家族墓群(韦庄、韦安石等);唐敬陵(武惠妃墓)及牛僧孺、李抱玉等名人墓;另外,还有杜公祠、清凉寺及近代历史名人(如杨虎城、井勿幕、朱子桥、张季鸾等)的墓葬。
(2)白鹿原(古称灞上):该原南接终南山北麓之荆山,北近浐河川道,横亘于浐灞二河之间,海拔约600 m,与两侧川道的高差在200~300 m之间。由于河流切割、雨水冲刷,原上多断崖深谷,山水形胜冠于他原(图3-3)。该原是古商於道(蓝关古道)的起始部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怀珍坊商代遗址(孟村)、老牛坡商代遗址(原下灞河岸边)、郗家河商代遗址(孟村)、汉文帝霸陵、南陵、窦皇后陵(狄寨附近)、唐云经寺(玄奘最早葬骨处)遗址等。该原东西宽近10 km,南北长逾20 km。
图3-3 白鹿原
(3)五陵原(咸阳北原):该原地处渭河川道与泾河川道之间,南北宽5~10 km,东西绵延达50 km。五陵原原面西高东低,与河床高差达到上百米。该原是古代传统的墓葬区,原上冢墓累累,历史文物遗址、遗迹非常丰富。这里有汉代9个帝王的陵寝,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等;还有唐代两个贵戚陵(李昞的兴宁陵及武则天母杨氏之顺陵)、两个北周帝王陵寝(宣帝的孝陵、静帝的敬陵)及大量的名人墓葬(如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霍光、霍去病、姜子牙、卫青、董仲舒墓)等。除陵寝及墓葬外,还分布有秦咸阳宫、兰池宫、望夷宫、汉五陵邑、汉成国渠及横桥等遗址。
(4)铜人原:该原位于灞河东北方向,因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而著名。该原向东南方向渐次抬升并与洪庆原主脉、骊山支脉相毗连,原上沟壑纵横,多为山洪冲刷的峡谷。重要遗址包括秦东陵遗址等。除了女娲文化、龙山文化外,这里又是离宫文化、温泉文化、陵寝文化及名山文化(骊山)的荟萃之地。
(5)神禾原:西临滈河,接渭河冲积平原,东临樊川,南部覆山前洪积扇,南北长约13 km,东西宽1.5~3 km,最高海拔约600 m,该原东西两侧形成较多的悬沟、切沟和冲沟。该原周边分布有大量的佛教寺院(含南部的南五台)。遗址方面,除面积较大的王曲遗址外,尚有唐常宁宫遗址及近代名人墓葬等。
3. 平原
平原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洪积平原:由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群组成,主要分布于山前断裂带以南地区,海拔在410~700 m之间,如长安区灞河以南、户县(1)秦渡和渼陂一线以南、蓝田县南沿山地带及临潼区新丰周边地区等。该类型各峪口前洪积扇长短不等,且东西向呈波状起伏,高差在数米至数十米间,掩覆于渭河三级阶地之上。在西安市的洪积平原中,除少量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王曲遗址、五楼乡遗址)外,主要是宗教文化及寺庙遗址,如草堂寺、楼观台、百塔寺、弥陀寺等。
(2)冲积平原:主要是指渭河(含泾河、沣河、涝河、灞河、浐河、石川河下游河道两侧)冲积平原,它由古河道、河漫滩以及一、二、三级阶地组成,地势平坦,海拔在380~500 m之间,地下水埋藏深度在数米至十几米间,灌溉排涝条件好。渭河各级阶地彼此呈内叠嵌入式接触,下部冲积,湖积层为灰褐色亚黏土层,二、三级阶地为黄土幔覆的埋藏式阶地,并与黄土台原呈相切关系,与山前洪积扇,有的呈过渡交错关系,有的后缘则被洪积扇所覆盖。
冲积平原是西安地区古城垣、古苑囿、重要宫殿及大型工程设施遗址的集中分布区。如周代的丰京(沣河西岸)、镐京(宗周)(沣河东岸)、灵台及仓颉造字台遗址等;秦代的都城栎阳(古沮水,今石川河西岸)、秦咸阳宫、兰池宫(均在渭河北岸一级阶地)、望夷宫(泾河南岸)、阿房宫遗址等;汉代的长安城、建章宫(秦章台宫)、九庙遗址等;唐代的长安城(隋大兴城)、大明宫遗址等;秦代的郑国渠,汉代的白渠、成国渠、漕渠、昆明渠,唐代的永安渠、清明渠、黄渠,清代的通济渠,近代的沣惠渠、泾惠渠等水利工程遗址;秦汉横桥、隋唐灞桥等桥梁遗址;周灵沼、汉上林苑、昆明池与太液池、唐曲江池等苑囿历史水景遗址。冲积平原地段虽然遗址类型多,分布密度大,规模大,档次高,但也是遭受人为破坏与城市发展威胁和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不少文物遗址和历史遗迹(如汉建章宫及九庙遗址等)已经或正在面临被毁坏和泯灭的命运。
4. 浅山地区
考虑到与城市历史文化渊源及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本书将浅山地区作为地景空间的一种类型。所谓“浅山地区”是指断块山(如骊山)及秦岭北麓靠近峪口的中山、低山地带,海拔一般在500~1600 m。由于流水的长期作用,该地区形成众多切割较深的峡谷,其中著名者有沣峪、子午峪、石砭峪、高冠峪、大峪、太平峪、库峪、涝峪、田峪、黑水峪、骆峪、辋峪、悟真峪、蓝水峪等。这些峪道河谷宽度差异较大,宽浅处达100~300 m,俗称坝子或坪。山区降水较多,植被以自然次生林为主,村落周边多人工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相邻峪道间是雄伟起伏的山梁和挺拔屹立的名山,如终南山、太平山、翠华山、南五台、翠柏山、青华山、观音山、万华山、王顺山、荆山、首阳山、峣山、圭峰山、光头山等。
西安“浅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皇家离宫别馆遗址,如隋仙游宫(今仙游寺、黑河峪口)、唐翠微宫(太和宫、黄峪寺村)、温泉宫(华清宫、骊山山麓)及大兴汤院(蓝田汤峪)遗址等。②古道及古关隘遗址,如子午道及子午关(石羊关);傥骆道及骆峪关;荆楚道(商於道)及峣关、蓝关;库峪道遗址等。③宗教文化及寺庙遗址(含古建筑),如南五台圣寿寺、沣峪净业寺、天子峪国清寺、子午峪金仙观、悟真峪悟真寺、天池寺等遗址。④名村古镇及文化遗址,如子午镇、五台、石羊关(喂子坪村)、黄峪寺村、周至老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蓝桥镇(蓝水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