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与自己的天性为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万事不抵我愿意

别颓丧,人间需要你

人间值得吗?对于这个问题,韩悠悠自问自答了很多年。

小时候,韩悠悠险些被送人。童年里,她也是不被善待的那一个,父母的宠爱从来都在弟弟身上。

每当受委屈后,她蜷缩在黑暗里瑟瑟发抖时,都会忍不住向命运发问:“为什么我从小到大如此波折?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认可?”

夜有多黑,她的内心就有多颓丧。

不由自主地,她常常念叨起日本诗人寺内寿太郎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万丈悬崖边徘徊,韩悠悠极力安放自己那颗“玻璃心”,避免因头脑冲动带来遗憾。

她努力学习,去了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读大学。云南的气候、风景、人情、美食……给她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情。

大四那年,成绩优秀的她走出国门,去泰国做了半年交流生,异国风情助她进一步打开了眼界,心智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她意识到,从前的自己只知道拼尽全力去对抗世界,对抗出生时的冷遇,对抗缺少父母之爱的痛楚,对抗童年缺少玩乐的压抑,对抗青年时期的不顺利;而现在,她懂得:废墟也可以变得郁郁葱葱。

凭借着一点一滴复燃的热情,韩悠悠把“自我阵地”又往前推进了不少,她开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汲取能量,让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

她烹制各种好吃的美食,拍成美图,配上小贴士发在网上。

她尝试画各种手绘,让自己重新体验创作的愉悦感。

她出去旅行,在名胜古迹中陶冶情操,洗礼自己的精神。

她积极参与各种事情,不知不觉间,全身心仿佛被洗涤过一样,沮丧不见了,颓废没有了,日子也不再那么难挨了。

她将自己活成了一个侠女,能上山、能下厨、能写锦绣文章、能对酒当歌……会手绘、会朗诵、会徒步、会旅游……

身边的人这样评价她:“你是微光,引领我们走过谷口。”

在苦中挨过、在黑暗里待过的她,自然懂得微光与希望的可贵,她很乐意照亮那些曾经和她一样颓丧的人,她说:“别丧气,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大事、小事,乐事、哀事,欢天喜地之事、天崩地裂之事……但人间真谛不就藏在这‘多事人生’的体系里吗?”

什么是人间真谛?

对于韩悠悠来说,人间真谛就是:人间多风雨,但惊雷里往往夹杂着春雨,多舛里往往暗藏着风景,山穷水尽之时,恰是坐看云起之机。

二哥颓丧了多年。

自从初中毕业后,他就对念书没了兴趣,整天游手好闲。父母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变成“废人”,便让他远在杭州打工的大哥带他出去锻炼锻炼。

大哥是一名优秀的美发师,在他的带领下,二哥也进入了美发行业,从洗头工做到了美发师,成了家,有了孩子。

二哥想自己创业开店,父母出了一笔钱资助他,但同时也召回了在杭州打拼的大儿子,让兄弟俩一起经营。

在父母眼里,二哥还是那个少不更事的淘气孩子。他能做出一番怎样的事业呢?

大哥是个昂扬上进的人,他爱钻研,一心扑在事业上,培训店员,策划活动,组织开会,积极提升经营能力,小店在小城迅速发展,生意如火如荼。

所有人都认为,只要有大哥在,店里就没有摆不平的事。在父母及亲戚的眼里,大哥是能做事的人,而二哥只不过是在大哥这棵大树下乘凉的人。二哥就像是大哥的影子,活在大哥的庇护下,也活在大哥的阴影里。

二哥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看似悠闲,实则颓丧。

“哥哥那么能干,小店不需要我,我不颓丧,还能怎么样?”

所以,当大哥接到杭州某连锁店的邀请,决定远赴杭州发展时,二哥的内心是愉悦的,他将所有的颓丧都转化成了力量,以求在父母面前扬眉吐气。

两年时间,他将店铺发展成了县城生意最好的美发店,店里员工也达到了20多人,实现了从小就有的买房买车梦。

然而,鼓起的腰包依旧不能解决他的人生困惑,具体来说,是缓解不了他骨子里的某种痛苦——自己似乎永远不如哥哥。

从老家再次出走杭州的大哥,短短两年内,创立了个人品牌和公司。

二哥心有不甘,自己怎能一辈子待在小县城里当美发师呢?再说,即使自己可以,也不能让孩子在小县城待一辈子啊。

他想关店,想去外面闯荡,但各种打击接踵而至,总有人对他说:“你不适合在外边飘摇,还是好好当美发师吧。”

这些话像皮鞭一样,猛烈地抽打着他的心灵,加重了他的痛苦与颓丧:“为什么哥哥行,我就不行呢?”

二哥决定争一口气,证明自己不比大哥差,证明自己是一块待琢的璞玉,他日定能大放光芒。

他甚至挑战性地对哥哥说:“我以后一定会比你厉害。”

哥哥的回答很现实:“想比我厉害,你就要付出比我更多的努力。”

“扎心”之后,二哥藏起内心的颓丧,将奋斗战场转向杭州,踏进了培训界。他放下以前的小老板身份,从助教做起,边做边学。他逼迫自己全速前进,每天付出比哥哥多一倍的努力。

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成长像爆竹般迅猛冲天,成功推开了培训界的大门,成了一名独立的主讲老师。

但痛苦与颓丧依然挥之不去,因为哥哥就像一座山,巍峨地屹立在他眼前。

他觉得自己在课程设计、讲课风格以及感染力等方面都不如哥哥,似乎什么都比不上哥哥,这让他垂头丧气。

直到一次偶然,他挖掘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感觉人生豁然开朗:“我完全理解了自己和哥哥的不同,我不需要模仿他,我就是我自己。”

他开始享受做自己,在写作上下功夫——写店员故事,写店主案例……并以此为素材,逐渐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

接纳自我的二哥,深受学员欢迎,他将自己活成了KPI(关键绩效指标),成了美发店店主们的希望。

很多时候,不是他人不接受我们,而是我们让自己心累,让自己丧气。

很多时候,不是人间不需要我们,而是我们让自己“心苦”,让自己颓废。

作家周国平曾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那么,如何才能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呢?

究其根本,需要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

世事无常,人生总有颠簸,大起时不骄,大落时不躁。

人情冷暖,人间几度悲凉,别人对你热脸相迎时不惊,别人对你冷脸相对时不责。

可平凡人家,哪能那么容易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呢?

我的建议是,面对糟糕的过往以及未知的未来,不要伤感,不要恐惧,而要热烈地、大声地喊:“无论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内心有多颓丧,声音就有多大,经历一番撕心裂肺的呐喊,内心只剩对这人间的渴望,就如王小波所言:“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

我的朋友们,请去爱,去生活吧,人间需要你。

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道分水岭。

对模特石凤来说,她的分水岭出现在19岁那年。

那年,母亲生病,父亲生意惨淡,欠下了几百万元的巨债。同年,父亲因一场意外事故去世,留下了她、生病的母亲,以及一个年幼的妹妹。

房东嫌弃她们家死过人不吉利,就把一家人赶了出去。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人被迫流离失所,还面临着追债……她真想一夜之间就能长大,马上就去赚钱,赚很多很多的钱。

于是,石凤辍学打工,为父还债,挣钱养家。

她说:“当时我只想赶快赚钱,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有了钱,她才能撑起一家人的生活,这不仅是安全感,更是底气。

她向妈妈和妹妹许诺:“不要怕!还有我,一切都会过去的。”

那一段时间,她拼命挣钱。最辛苦的时候,她一天做6份工作,三餐都在路上吃。在低头赶路、埋头挣钱的日子里,她没留意过太阳、月亮与星星,哪怕是风霜雨露,她也没有意识到有何不同。

那时候,在她脑海里除了钱,无他。她用麻痹应对命运的无常,用封闭应对生活的无解。

转折来自一次偶然。有一次路过杭州,她临时决定去游西湖,想感受西湖夜景,也因为想省下住宿费。在那个“五一”刚过不久的夜晚,她像一个孤魂一样徜徉在西湖边。

起初,夜很美,月很美,灯很美,湖也美,但渐渐地,人声沉寂之后,空气越来越凉。困意袭来,她找了一个长凳,盖上随身携带的一件外套,打算就这样睡一晚。

然而,湖区内的游人不能留夜,保安一次次来驱逐她,她只好东躲西藏,既心惊,又刺激。

这一折腾,她的感官变得敏锐起来,首先是觉得冷,蜷缩着身子哆哆嗦嗦;耳朵也变得异常灵敏,能听到虫鸣、鸟叫,甚至连树枝轻轻摇曳、水波轻轻荡漾的声音,她都能迅速而清晰地捕捉到。

第二晚,当她躺在自家的床上,盖上温暖的被子时,突然意识到:一切终将过去,包括偿还家中的债务,它也终将会烟消云散。回头看,自己这些年为了挣钱,能力越来越强,也到过不少地方,但可惜的是,因为未能主动活在每一件事里,而错过了太多的风景。

自那以后,挣钱于她不再是功利的囚牢,也不再是被动忍受的差役,而是全情投入每一个当下。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劳累奔波亦成必然,何不试着洒脱,自输养分,享受当下?

《了凡四训》中有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不足八年,石凤还清了所有债务,买了房子、车子,也收获了爱情。可见,在较高纯度的自在里,才有所谓自在的未来。

有一位花店的老板,特别美丽与宁静。

孩子两岁时,她在闹市的一角,开了一家巴掌大的花店。

弹丸之地,却被她收拾得十分干净、雅致。女人大多时候,或陪孩子玩,或照顾花店,足够忙碌。

但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她,她总是忙得有章法,动作娴熟而不乱,眼神清澈而不慌。

纵使有时孩子捣蛋,影响了她的生意,她也不曾生气,说话的声调始终像黄鹂鸟唱歌一般,悦耳动听。

那孩子正是顽皮淘气的年龄,大多数时候,她与客户正说着话,就需要跑出去将走向路边的孩子追回来。

有的客户有耐心等她,她也不解释,不抱歉,将孩子拉回后,依然不慌不忙地与客户交谈。

有的客户是急性子,看她忙着追儿子,便扬长而去。她也不恼怒,更不会迁怒于孩子,只是顺势弯腰在孩子的脸颊上亲上一口,然后娘俩其乐融融地整理鲜花。

脚踩烟火地,手染烟火事,但她身上却始终有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人生琐碎,你为何能如此镇静,还自得其乐?”

她笑了起来,说:“我胸无大志,没有目标,不追功利,能做的也就是照顾好娃,娃在身边玩耍,我还有啥好愁的?”

我见过不少带娃的家庭主妇,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她们不是闹,就是吼,要不然,不是怨,就是恨。再看花店老板,她则全然享受,全情投入在当下的带娃战场里。

这种全情投入成为滋养她心灵的沃土,孕育出丰富且美好的气氛和情调。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不追名利,恰恰是让过去成为过去,让未来自在到来,能做的尽力去做,不能做的就让它随风而去罢了。

这种乐天派的活法,大概就是里尔克所说的,“重要的是,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

能欢欢喜喜上班的时候,就欢欢喜喜地上班;没人帮忙照顾孩子需要自己亲力亲为时,那就全力以赴地照顾好孩子。

如果不得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那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就成为最关键的一件事。

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不断有变数在酝酿波动着,唯有活在每一件事情里,才能对抗这种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活,是不抱怨,不评判;而每一件事情,便是当下。

“不管有什么妖魔鬼怪,一切都会过去,不是吗?”站在演讲台上的琳达声音有些哽咽。

那一年,琳达事业达到巅峰。或许是想换种生活方式,她忽然把自己嫁了,并在婚礼上宣布退出职场,全身心地照顾家庭。

老公在外打拼事业,她相夫教子,生活圆满和美。

一切看起来岁月静好。但命运真是奇怪,它会在你享受其中的时候,突然来一记当头棒喝。

她怀上二胎后不久,老公遭遇了事业低潮,一家人从大房子里搬了出来。

那个受了重创的男人终日郁郁寡欢,最后还因破产而精神崩溃,把自己关进房门,成了卧床的“病西施”。

人世间有一万种圆满,就有一万零一种遗憾。

命运似乎下狠心要将她以前的圆满摧毁,男人毫无斗志,偏不巧,婆婆也不小心摔断了腿。

陷入泥沼之地的她不得不顶着妊娠反应,悉心照顾年幼的孩子、失意的男人,以及摔断腿的婆婆。

她不明白,为何原本幸福的生活忽然就坍塌了呢?但生活并没有给她时间,让她去捋清困惑。

难事接踵而至,找房子,搬家,办理各种手续;大宝要念小学,要找学校;婆婆要做手术,要照顾,要陪护;老公要陪伴,要开导;而她肚子里的孩子也一天比一天大……

她被各种琐事包裹,每天疲于奔波,焦虑不堪,因此做了好多无用功,生活一团乱麻。

人生大起大落,谁都可能遇到山穷水尽之时,重要的是,如何摆正身形,活在当下的每一秒里。

她试图清空过去,将每一件事从俯视变为平视,没有衡量,只有眼前触手可及的生活;她试图厘清当下,将每一件事从仰视变为平视,没有沮丧,只有吐纳和蜕变。

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接受了生活的无解之后,琳达像个女战士一样撑起了整个家。

所幸,她本就不是笼中的金丝雀,那些挣钱的本事从未散失,且婚前那些人脉资源也尚在,只要够勤奋,她就能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短短两年,这个家就渡过了难关,男人重回职场,婆婆照顾孩子,而经过此番折腾的琳达,也开始尝试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演讲事业里。

正如安德烈·纪德在《人间食粮》中写道:“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对于真正活在每一件事情里的人来说,未来都是妙不可言的。你对生活用心了,生活自然也会回馈你。

生活给语航的回馈很多。这个已经抗癌十余年的“85后”姑娘说:“人世间好玩的事儿实在太多了,时间有限,我一定要尽情体验和享受自己喜欢的事儿。”

语航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都是因为喜欢才去做的。在她的生活里,从来都不是为了谋生而工作,全部都是真挚的爱好和由衷的喜欢。

她因喜欢写作而成为独立撰稿人;因喜欢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而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因喜欢瑜伽,去韩国进修报考国际瑜伽资格证;喜欢画画,是因为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参加户外运动,是因为她热爱这广阔天地……

她说,生命短促,与其抱怨,不如在每一件热爱的事情里拼尽全力。

刚生病时的语航,有太多事不能自理。因为并发症,她听不见,看不清,也说不清楚。

她视力模糊,医生诊断为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说她五年后可能会失明。

她嗓子不舒服,医生说嗓子大概就这样了,今后可能都说不出话了。

看着自己的本领一项项地丢失却无能为力,这是一件多么残酷和绝望的事。

害怕吗?当然害怕!活脱脱的半个“废人”,怎能不害怕?

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借助瑜伽,试着将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在了调整呼吸上,用平静的心态来调节情绪,安抚身体的每一处不适……

她说:“与其战战兢兢地过,不如畅畅快快地活,只有这样才能活一天,赚一天。”

外号小太阳的语航,凡落脚之处,百分之百都会阳光明媚。

她坚持画画与写作,对她来说,不管是描摹或描写一个表情、一件物品,还是一个人,都是非常快乐的,因为她享受的是这个“玩儿”的过程。

病情稳定的时候,她“上岗”;病症发作的时候,她“待业”。她从没有将“患癌”这个标签固化在自己身上,她守护身体,但不过分小心翼翼,她需要借着这具正生病、还时不时需要返修的肉体,探索那个多彩的世界。

老舍曾说:“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选择在哪个领域、哪件事情里投入精力,是养出“牡丹”的第一要事。而想要拥有大智慧,那就得放宽心,活在所选择或被选择的每一件事情里。

无须讨好别人,且让自己欢喜

作家亦舒在《美丽新世界》中写道:“人生短短数十年,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是让自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某天同学聚会,发生了一场很意外的“战争”。

原本亲密无间的两个女同学,竟然吵得不可开交。高中时期,她俩形影不离,但我们知道,她俩的友谊能够维持这么久,全在于那个长得没那么漂亮的女孩一直在讨好那个长得漂亮的女孩。

那些年,漂亮的女孩被很多人喜欢,自然也有很多情感烦恼,而那个不漂亮的女孩总是她的倾听者。

如果说漂亮的女孩是芳香四溢的鲜花,那么不漂亮的女孩则是鲜花旁边不被人注意的小草。

可是,不漂亮的女孩明明写得一手好文章,明明那么聪慧,明明可以发出自己的光芒,却甘愿收敛,变得没有棱角,成为陪衬:

漂亮女孩假期想去杭州,她退了去西安的票陪她。

漂亮女孩想吃辣,她放弃吃粤菜,陪她吃川菜,辣到眼泪直流。

漂亮女孩想逛街,她放弃去图书馆的计划陪她去逛街。

漂亮女孩说往东,她绝对不再去想自己往西的初心。

就这样过了四年,陪衬与讨好的四年。大学毕业时,提起这位不漂亮的女孩,班里的同学都很茫然,这样一个讨好者,大家实在是没什么印象。

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她俩这些年是怎么过的,也无人知晓。

但是,在同学十周年聚会上,这俩人却吵得很凶。起因说来十分好笑,居然是为了一个橙子。

十年后,那个不漂亮的女孩不但变漂亮了,还十分干练,她主动向大伙儿打招呼,不再像从前那样怯生生的。打过招呼后,她切了一个橙子慢条斯理地享用。

十年后,漂亮女孩变得没那么漂亮了,而且因为婚姻失败,显得有些憔悴。她紧紧地挨着那个当年的闺密,以为闺密还是十年前那个讨好者,于是伸手去接橙子。

哪知,她以为的那个讨好者却将橙子送进了自己嘴里。她顿时心生不悦,用看似请求实则命令的语气说:“丫头,给我拿一下橙子呗。”

沉浸在橙子美味中的“丫头”随口说:“想吃自己拿。”

她说:“你以前不是常常给我拿吗?”

“丫头”很不屑,还有点儿激动,说:“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以前我甘愿做陪衬,现在我不乐意了。”

“你这是狗眼看人低,你肯定是看我离婚了,看我破败了,才这样对我。”

“你说话得凭良心,我还没将我大学四年的荒废算在你头上,你怎么反而对我人身攻击了?大学毕业后,你选择了你的高枝便展翅高飞了,我这么一个灰姑娘可是扎扎实实地打拼出来的。怎么还赖我啦?”

就这样,俩人你一言我一句,吵得不可开交。

有时候,讨好者与被讨好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一旦讨好者自我成长了,变强大了,俩人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破裂。

心理学家苏珊·纽曼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我也曾深受讨好型人格的困扰。童年时,为了讨好父母,我会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装作是懂事的小大人,照顾好弟弟妹妹,让他们安心在外打工。再大点儿,这个习惯早已根深蒂固,自己喜欢的裙子不会买,自己想吃的东西也因为舍不得花钱而放弃购买,坚持不乱花父母的钱,做一个懂事的女儿,只为了让他们更安心一些,更快乐一些。

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我也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去讨好他人,甚至会因为老师的某句话压抑自己某方面的天性,而伪装成另一个人。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大概是在十年前。

那时,我去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当了一名小小的电视台记者。

电视台虽小,可是这座县城的所有人情世故都浓缩于此。

应酬多,玩乐多,会议多,是非也多。那时候我最羡慕的一个人是小武老师,羡慕他开会想不去就不去,大家一起在KTV他想走就可以走,领导交代的事情他不认同就不干。

他明明是情商极低的一个人,我行我素,却被台里上上下下的人理解并尊敬。作为一个不想参加聚会,不喜欢去KTV,也不喜欢被领导牵着鼻子改稿的黄毛丫头,我真的好羡慕他,羡慕他不用讨好别人,羡慕他可以做自己,不为外界的人或事动摇。

我还很幼稚地问他:“领导为什么对你这么好?”

他很谦逊地答:“因为我不用讨好他们。”

“我也没有讨好他们啊?”

“你没有吗?你是不是总在担心自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是不是总期待身边的人都喜欢你?你是不是总在拼命地试图让所有人都接纳你?”

我不得不承认,他说中了我的软肋,我问他,我该怎么改变讨好型性格。

他答:“你不自信。讨好者大多是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的,而他们讨好的对象大多有他们所羡慕的性格特质,或是过着他们所向往的生活,在他们极度推崇的领域很成功。要改变这种性格,就要先改变自卑心理。当我们不再自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掌控感时,就不会为了刷存在感而去讨好某些人。人生短暂,愿意做就去做,不必去讨好谁。”

他的话点醒了我,当年那个外在天真而内在时刻处于激烈冲突与震荡之中的女孩,的确活得很挣扎,她想改变现状,却连自己的自卑心理都无法改变。

往后十年,我用心体验生活,尽量与喜欢的人相处,与欣赏的人共事,努力寻找喜欢做的事,不迎合,不屈就,不讨好,渐渐地有了底气与自己的骄傲,也有了欣赏本性的朋友。

一切就如改变了自己讨好型人格的蒋方舟所言:“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森下典子在《日日是好日》里刻画的武田阿姨也是一位靠本性吸引他人目光的女性。

森下典子写道:“尽管与周围的人相处进退合宜,她却很讨厌拖泥带水,总是事情一办完,说声‘那么,我先告辞了’,就迅速独自离开。无论男女,许多人一旦遇上有权威的人或事,说话态度、声调总会有所改变,可是武田阿姨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贯的态度。”

我的婶婶就是这样一位乡土版的武田阿姨。

阿姨们聚在一起,容易讨论是非,也习惯用迎合的话去讨好与自己秉性契合的人。我的婶婶却从不参加这样的聚会,不见她高谈阔论,也不见她眉飞色舞,她似乎是个很安静的人,但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有一说一,敢于抛掷出不同于众人的观点,敢于去维护被攻击的女性,且从来不惧怕被质疑。

说来很奇怪,这样一位从来不讨好别人的女性,按理说应该被这股互相讨好、滋生“八卦”力量的妇女团孤立,但她不但没有,反而成了让她们羡慕的对象。

我妈就很羡慕我婶婶,觉得她每天活得潇洒又开心,没有烦心事。

其实我婶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大龄得女,同龄人的孩子已经工作了,她还在接送孩子读书。不过,她依然每天都过得很快活,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她擅长取悦自己,每天都会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比如忙里偷闲看看想看的书。

二是,她不去讨好他人。每年春节,总有人荣归故里,乡亲们都会围着大人物团团转。一个赚到几千万元的成功商人,或是一个仕途成功者,无论从众还是主动,人们总喜欢去讨好,去仰视。但婶婶并不如此,从来都是今日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我曾经问过婶婶这种淡定的心态源于哪里。她回答:“别人的光鲜与我有多大关系?他是他,我是我,我为啥要去讨好他呢?他发他的财,我吃我的饭,他不能济我的贫,我也不觊觎他的富,他走他的阳光大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各自自在。”

婶婶的话很朴素,但直击真相:每一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旅程,何必去别人的跑道里做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与插曲?更何况,一味讨好,有可能连背景都算不上,人家压根儿不知道你是谁,多悲哀啊!

当然,也有一种高级的“讨好”,比如我的一位朋友阿明,他有自信,有底气,同时又有慈悲心,能够以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视角看待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让别人舒服,同时也让自己坦然,不妄自菲薄,也不夸夸其谈,而是真心地夸赞对方。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阿明,在此之前,我们大可随“我”出发:

多关注自己的心情,少去在乎别人的脸色。

多关注自己的当下,少去揣摩别人的心事。

多关注自己的言行,少去羡慕他人的气质。

本我强大了,舒服了,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能量去照顾他人的需求。要不然,讨好只是讨人厌,只不过是自己不自知罢了。

你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C位”

我很喜欢《飘》里面的一段话:

“我们不是小麦,而是荞麦。小麦熟了的时候,因为是干的,不能随风弯曲,风暴一来,就都倒了。荞麦熟了的时候,里面还会有水分,可以弯曲。大风过后,几乎可以和原来一样挺拔。”

做荞麦,而不要做小麦,是因为荞麦有强大的人生复原力与重置力。

瑜伽小姐就是“荞麦”。

五年前,我因颈椎病严重不得不逼自己去瑜伽馆。那时候她在上教练班,每次去,她都已经练了很久,我走时她还在练习。

那时候,她眼袋很重,背微驼,皮肤暗黄,腰背“游泳圈”明显。后来我得知,她刚刚经历老公出轨后离婚的不幸。

我因为工作繁忙,不常去瑜伽馆,除非颈椎极不舒服才去一次。有时候因为要出差,更是一个月也去不了一次。

一次,我忽然发现瑜伽小姐变了。外貌上来看,她的背没那么驼了,皮肤也变得白皙了,仔细打量,是她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变了,变得有力量了,更自信了。

为了观察她,那一阵子我也坚持每天晚上去瑜伽馆,但无论我什么时候去,她都在。

一次,我好奇地问她:“你吃和住都在瑜伽馆吗?没有孩子要照顾吗?”

她笑笑说:“离婚后孩子虽然判给了我,但我当下状态不好,像植物‘缺水’似的,给不了孩子周全的照顾,所以我让我妈把孩子带回老家,给自己半年时间调整状态。考到瑜伽教练资格证是我的第一个目标,接下来我也想开自己的瑜伽馆。”

一年后,她成了瑜伽馆的助理老师。她肯吃苦,自身条件也好,人又聪明,深受学员喜欢。

后来,她果然开了自己的瑜伽馆,她的瑜伽馆布置得简单朴素又不落俗套。她很有经营头脑,其他瑜伽馆的营销手段她全复制过来一一试错,除了发传单、布置广告牌等常规操作,她还擅长跨界营销,与附近的美容店、服装店、餐饮机构都进行广告置换。

她还开通了一个公众号,常常在周末举办一些文艺类的沙龙。在她的用心经营下,瑜伽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也接回了母亲和孩子。

就在这个时候,房东却反悔了。房东通过毁约、加租等手段,坚称要收回租房。按照合同,她完全可以不理,但是房东天天在瑜伽馆门口骂街似的吵闹,这很影响情绪,也影响瑜伽馆的形象。

有老学员劝她忍一忍,毕竟投入的费用不菲。她也想忍,毕竟这个瑜伽馆花费了她很多精力与财力,若真的推翻重来,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灾难。

但房东老太太甚至纠集一批老奶奶在门口跳广场舞,有时候还敲锣打鼓。

被人逼到“墙角”的她,反而更加淡然。有学员替她打抱不平,出去劝告老太太“做人要有公德心”,却无济于事。

半年后的一天,她突然叫住我,说要退我一半会员费,原因是她要关停这里了。

我抱抱她,告诉她不用退了,毕竟这不是她的错,她一个人也不容易。

她坚持退给了我,末了又说:“这半年还真是不容易啊!不过都过去了,我现在在另外一个地方开了瑜伽馆,装修好了,不过还得通通风再开业。”

她告诉了我地址,离我住的地方有点儿远,又因为工作忙碌,一直都未能去看她。

我想,因为地理因素,她必然会损失掉大部分会员,一切从头开始,真替她打抱不平,只能暗自感叹命运对她的不公。

去年休年假时去看她,却被惊艳到了,场馆很大,设施齐全,装修雅致,学员爆满。

我十分叹服。在当时的境况下,她居然敢开如此大的场馆,足见她的格局之大,重生的力量之坚定。

她感慨:“人活一口气。只要这口气在,哪怕有再多不幸,都会成为过去。”

的确如此,生活的艺术,就在于如何面对自己的境遇。再糟糕的际遇,只要当事人积极面对,就会抵消不幸带来的一切毁损,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就算是弃子,也能重新成为又一轮奋战中的棋子。

妹妹的好友很爱折腾,工作换了无数份,创业了多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让她落了个爱折腾、瞎折腾的标签。

她却不以为然,将自己活成了“朋友圈”里最潇洒的人,该折腾就折腾,该旅行就旅行,吃喝玩乐也一样不少。

但是懂她的人知道,每一次折腾她有多用心、多用力、多用情,只可惜,每一次的运气都差那么一点点,始终离风口差“一毫米”。

去年年初,再一次创业失败后,她似乎“隐身”了。正当亲朋好友以为她在深刻反思后消停了的时候,她在微信朋友圈的页面上发出了一条“开业”预告。

原来,这姑娘并没有将自己关起来面壁思过,而是在学习后选择了加盟某品牌,将这个品牌的茶饮店开到了老家。

大家都不知道她到底开的是什么店,就连我妹妹也不知道,直到开业那天才恍然大悟——她开了一家创新型奶茶店。

妹妹问她为何不早说。

她说:“说出来肯定又被大家泼冷水,所以我就直接开干了。”

都开业了,大家当然只能送祝福,当然祝福里的怀疑声也一直存在。

她自然懂大家的心思,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努力,从原材料的新鲜度上花心思,在经营策略上苦下功夫,还到“网红”奶茶店学习……

这一次还算幸运,虽然生意没有特别火爆,但至少盈利了,能养活自己与几个员工,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事成之后,我们开门见山地问她:“你就不怕这一次又做了无用功,折了心力再丢了钱财?”

她笑称:“哪能不担心呢?但人要允许无用功的存在,因为它是浇灌出生命之果的必备元素。”

想想确实如此。不是每一次满怀希望播下的种子,都会生根发芽;不是每一次浇水施肥,花儿就能绽放枝头。

这世界上有很多事需要迂回,需要在放下与开始之间不断重置生命力,且那一棵被种下的树苗,仍未必能长成参天大树。

即便如此,她还是能将自己置于起点,不为损兵折将耿耿于怀,随时做好再出发的准备。

最终,正是这种孜孜不倦地生命力,让她打了一场翻身仗。

余秀华说:“当一个人没有力气对付绝望的时候,她就和绝望混为一团,在水里成为水,在泥里成为泥,在地狱成为魔鬼。”

读到余秀华的这句话时,豆豆的眼角湿了。

豆豆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女汉子形象,她可以独自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单打独斗,买房、买车、开琴行,也可以自己环游世界,开夜车长途跋涉,搞定生活里的一切。

所以,我很好奇是什么触动了她,让她泪流满面。

接着,她讲到了自己凄凉而绝望的童年。

她父母欠下了高额债务常年在外打工,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长辈照顾的她不但需要照顾好自己,还需要面对那一拨拨上门要债人的冷嘲热讽。

她说,一直到现在,她都记得每学期交学费时的情景,因为几乎每一学期的学费都是她家人费尽心思拼凑出来的,每次她都是班上最后一个交的人。

生活得如此战战兢兢的她,现在居然如此强大,这中间她付出了什么,又经历了什么?

她说是放下与重启——

放下过去,重启当下。

放下消极,重启信心。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一直以来,豆豆拼命地挣钱,一份工作可以坚持六年以上,能力上千锤百炼,创造业绩;工作之余,她还会千方百计地想其他办法挣钱,她努力学古筝,然后开琴行,她学写作,然后投稿挣钱……

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

现在的豆豆不但经济独立,还能带着父母四处旅行,成为父母的骄傲。

生活的不易,使得人们容易活得小心翼翼,甚至是自暴自弃。然而,世事如棋,即使开局就节节败退,哪怕在尾声又回到原点,也要尝试将原点当作起点,努力挣扎着往前走,这样才能逐步成长为一株能傲然于风雨中的挺拔的荞麦——

一动一静,皆是进击。

一招一式,全是风骨。

预言要自证,人生要自控

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作为家里的二女儿,经常受到一些不公平对待:上要将就姐姐,下要让着弟弟。把自己喜欢的煎蛋让给姐姐,把自己喜欢的炸鸡让给弟弟。

终于有一次,德善哭着哭着就崩溃了,她质问父母自己为什么没有煎蛋,为什么没有鸡腿……她觉得自己是没人爱,也没人疼的二女儿。

一直以来,兰兰也觉得自己是没人爱、没人疼的二女儿,她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她听话,她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活,她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人的孤岛……

从小她最羡慕的是姐姐,最想活成的也是姐姐的生活状态。

姐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而她得按照母亲的意愿活;姐姐可以叛逆,她得顺从;姐姐可以反抗,她得迎合;姐姐想哭就哭,她得压抑自己。

“学会消化这种落差”,成为兰兰整个童年最大的课题。

大部分时候,她都在默默地承受与消化这种落差,所以她看起来温顺、听话,但毫无自己的主见。

她把童年里最深情的顺从、最沉默的爱献给了自己的家庭。

她从小就把自我收起来了,努力察言观色,活得如履薄冰:害怕妈妈离得远,害怕门口有陌生人来,害怕妈妈烦她,所以常常搬个小板凳,乖乖地坐在妈妈身边自己静静地玩。

这个20年来低眉顺眼、温顺乖巧的女儿,从未在家主动提出过任何要求,大多数时候总在默默学习。

“在家里,大事小事都轮不到我做主,但学习成绩我说了算啊。所以,从小我就拼命学习,成了别人家的学霸小孩儿,成了爸妈的骄傲,家族的荣光。”

这让她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高考填志愿时,爸妈让她自己做主。

就像匍匐在地的爬山虎,忽然被扶上了高墙,她内心为这突如其来的自主权兴奋不已。

离开父母的身边去读大学以及参加工作,她以为自己可以完全为自己做主了。

然而,并不是如此,就像无法肆意飞翔的风筝一样,她感觉自己无论走到哪儿,总有一根线头拴在父母那儿。那根线就是童年时期形成的自我隐藏模式。

谈恋爱时,她发现自己和家人的相处模式不知不觉地代入了她与恋人的相处模式中:始终放低自己,始终迁就对方,始终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展现自我。

工作时,她发现自己总是不会拒绝同事的要求,不知不觉就将自己活成了办公室的“田螺姑娘”。

她觉得自己活得好累,做了许多不想做的事,而那些想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做。

在一次与男友的争吵中,她爆发了。她学着姐姐的样子发了一顿脾气,主动结束了那段恋情。

没有难过,反而酣畅淋漓,她尝试进一步突破自己,她去学跆拳道,学吉他,去做那些童年时期想做而一直不敢做的事。

主动结束那段恋情的时候,她也主动打电话给父母,向他们表达了自己内心压抑多年的想法。

父母大吃一惊:“孩子,我们以为你不介意呀!以为你是乐意这样做的啊!”

与父母深入交谈之后,她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过往的不能做主,其实是自己在画地为牢。就是自己太懂事,也太想当然,甘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但又期盼被感谢,而家人可能以为自己是真正乐意去这样做的,因为自己并未真实表达过自己的需求。

现在的她,虽然不能做到像姐姐那样随心所欲,但也学会了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爸妈,我不想相亲结婚。”

“爸妈,我还想继续读研,所以接下来,我会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

“小A,不好意思,我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能再帮你了哦。”

“小B,上次帮你贴发票是友情赞助,但这一次如果你还要我帮忙,那就要收费啦。”

兰兰仍是父母的小棉袄,仍是办公室里的“田螺姑娘”。只不过多了一条底线:自己说了算。具体来说,是自己能说,才能算。自己想做,披荆斩棘也去做成它;自己不倒,别人怎么推都推不倒;自己不委屈自己,就没有谁能让自己受委屈。

冯莲从小就是个心气儿大、主意也多的姑娘。

她的父母都是工人,勤勤恳恳一辈子,在小县城买了房,扎了根,养育了她。

父母的口头禅是:“咱这样的人家,咱这样的家庭……”

这句话就像是芝麻开门的暗号,父母每说一次,冯莲就要在父母的规划上逆行一次。

高考失利,只能上大专,父母哀叹一阵后说:“学会计吧!咱这样的人家,没人帮衬,学会计好找工作……”

但是冯莲坚持自我,填报了自己想读的电子商务专业。

大专毕业,父母让她回家找工作,她在电话里反复拒绝,母亲生气地说:“咱这样的人家,就图过个安稳的日子,你一个女孩子不需要折腾,咱家没有发财命。”

冯莲依然坚持自我,坚决留在北京,做起了自高中就有浓厚兴趣的网络营销。

工作一年后,因为生病,冯莲不得不回到家乡。

姑娘闲在家,做父母的就想让她去相亲。她坚决不去,父母暴怒:“咱这样的人家,也就是这样了。不如你去相亲,那个人有房有车的,兴许成了,还能帮你把工作解决了呢!”

冯莲坚持自我,闭门谢客,开始了备考之路,她想考教师。

父母又开始泼冷水:“咱这样的人家,一没人脉,二没资源,你要想考事业单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见她考了几次都没进面试,父母逮住机会就告诫她:“有钱有人脉的孩子才能任性折腾,你这样反复折腾,等年龄大了就更不好嫁人了。”

对于父母的不理解、不信任,冯莲都选择自动屏蔽,就像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女孩一样,她有着强烈地想要焕发新生的决心和毅力。

“我需要主导自己的生活,哪怕父母没有给我提供帮助,我也可以靠自己,过自己能说了算的人生。”

在她给自己的最后一次考试机会里,她拼尽了全力:卧室墙上贴满了习题卷,时时刻刻都可以看见这些题,每天脑子里都在自问自答。就连刷碗的时间她也不放过,手背上用黑色水笔写上1—2道题,边刷碗边背。

“我要确保我离开自己的房间后,也随时能看到题。”

后来,她不但考上了“三支一扶”的教师岗,还考入了市里某区总工会。

她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砸破了横亘在前进路上的“家庭背景墙”。但父母仍将她的考试成功归结于运气,这一次她反驳道:“咱这样的人家,咱这样的家庭……事实上,没有人能主宰我们的人生,除了我们自己!咱们必须力争上游。”

这一次,父母竟无言以对。

两年后,她的病痊愈了。不顾父母的反对,她辞去体制内的工作,再次去了北京。又过了四年,她在新媒体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她看来:

“人生就像画画,最开始是临摹,难免被原生家庭所束缚,被框定在条条框框里。但画画的最高境界是天马行空,所以要不断突破。最初一点一点去画,这样勾一笔,那样画一笔,这里再挥一笔,短短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就足以呈现出令人惊奇的画面。”

但不管怎样画,控制权都在自己手里。

所以,记住:不向任何人乞讨,哪怕是亲人。

被人践踏尊严时,拿成果反击他。

遇到阻碍之墙时,别丧气,稳住了,想尽一切办法推倒它。

认识安娜姐那年,她正大着肚子,却跟我们一样加班赶项目。我觉得她非常不容易,就主动帮她热热饭,倒倒水,打印文件……一来二去,便聊得多了起来。

一天晚上,加班到十一点半,我有些忧愁:最后一班地铁没有了,我住得比较远,也没有公交到达,打车我又舍不得,因为公司不给报销。

就在我决定在公司将就一宿时,安娜姐突然问我:“你住哪儿?一会儿让我先生顺便送你回家吧!”

起初我不肯,但她坚持说:“也得让我谢谢你啊,我怀着娃,你可没少照顾我。”

她先生很儒雅,对她也十分体贴。接她上车后,帮她调好座椅,尽量让她坐得舒适,接着又递给她一个剥好的橙子,并告诉她:“来接你的路上我给妈打了电话,大宝已经睡了,妈炖了鸡汤等你喝呢。”

她先生非常细心,坚持将我送到家门口,才让我下车。

我租的是农民房,巷子窄,村里头并不好掉头,但他坚持要将送我进村子里,说女孩子深夜独自回家不安全。

我早就听同事们传过安娜家非常有钱,先生开公司,在深圳就有五套房。

我当时还想:“她家里条件好,肯定不愁钱,但她大着肚子还坚持上班,大概是先生没给她安全感吧。”

但事实证明:她婚姻和谐,先生体贴,家里有钱。

“既然有孩子需要陪伴,肚子里又有一个宝宝,那为何不干脆辞职,安安心心在家做家庭主妇呢?”

在某一次陪她去见客户的路上,我问了她这个问题。

她笑笑说:“六年前,我因为大宝的到来在家做过一年家庭主妇。

那时候先生刚创业,非常忙,经济条件也不好。我一个人带着孩子,既见不到人,也见不到钱。但我没有抱怨,因为抱怨与倾诉并没有用,我只能自己想办法应对。

父母一退休,我就叫他们来帮我带娃。那个时候娃一岁,我做这家公司的文员,就是你当前的这个工作。钱虽然不多,但领导好,我常因为孩子生病的事情请假,公司基本没扣过我工资,也允许我在家完成工作任务。

但工资也远远不够开销,基本上仅挣个孩子的奶粉钱,其余的全靠娘家补贴。

两年后,先生创业有起色了,日子好过了,家里却闹腾起来。先是婆婆指手画脚,暗指这个家里的一切都是她儿子挣的,先生也有点儿飘飘然。

我知道有些男人在有钱后会爱慕年轻女孩,所以当即找了律师,起草了离婚协议,并对所有财产进行了清算。然后告诉他,如果他有这心思,趁早离婚,分钱。

当然,如果先生有心出轨,我这些要求是无法镇住他的。但离婚协议书以及专业律师的出现让他看到了我的态度,如果真离婚了,我拿着钱也能和孩子过上不错的日子。

先生终究认清了自己的定位,开始按照约定,每月定期给我家用钱。

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辞职。倒不是害怕,而是始终觉得,人这一生必须有某种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是建立在某种实力上的,这种实力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能力上的。

这些年,我拿着他给的家用钱投资房产,其实是挣了不少的,而他的公司效益却时好时坏,你说他要不要抱我这个包租婆的大腿?”

她笑了笑接着说:“记住,无论是在婚姻里,还是职场里,拥有话语权,才能自己说了算。”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无论是人心还是世事,我们都无法完全掌控,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面对命运的话语权。

预言要自证,人生要自控。

不是你行你上,而是你上你行。哪怕不行,也是自己的宝贵经历。

不是能做到一诺千金了才开口,而是因为这是你的生命之河,你要捍卫它。

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大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老师,教研、教学工作一流,不仅获得了高级职称,还是教育系统教龄最短的高级教师。更让人羡慕的是,工作之外的她还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不久前,校长为刚从非洲归来的她举办了一个非洲专题摄影展,她还成为某杂志的摄影特约人,简直羡煞旁人。

她微信朋友圈的动态非常之精彩,演讲、摄影、PPT、教学等领域都做到了极致。工作之余,她1年之中留在3个国家15个城市的足迹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人向她“取经”,问如何才能像她那样发光发亮被人器重,有什么捷径。

她想了想,说:“选择最难的那条路。”又补充道:“慢就是快,看起来最难的那条路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心力和精力,但前期积累好了,后期就能跑得快。”

她说自己硕士毕业时,已经拿到一个可以帮助自己落户上海的中学教师岗位的Offer。作为一个外地姑娘,她当然渴望自己能落户上海,但衡量再三,她还是选择放弃这条稳妥的路,选择重新找工作。

她认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太安逸,人生就可能会走向下坡路。她以上海市重点学校为目标,然后一家家地去投简历,去敲门。最终,她选择了上海市某重点小学实习。这份工作没有编制,实习后能不能留下来也是个问题,但她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她认为好学校有更大的平台,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克服一切困难把握好这个平台。

从面试开始,她就把这份工作当成人生的大课题来钻研。

面试之前,她花了很长时间用3D展示软件把自己读研期间的研究和作品分类串起来,并反复练习讲课。面试时,她的思路非常清晰,展示的作品也非常打动人。在试教课上,她的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位老师和孩子。试教结束后校长就同意留下她,并承诺帮她争取到编制。

命运之神往往会为努力的人锦上添花。一个月后,她拿到了编制。

之后她更加努力,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校长让她帮着制作PPT,她就去上PPT的相关课程,竭尽全力提升PPT制作技能,让校长无可挑剔。她利用和校长直接对接的机会,留心掌握着学校最新的办学理念和动态,掌握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核心,始终保持着快速成长的节奏。学校常常需要给学生摄影,她便主动帮忙,业余时间便琢磨如何才能捕捉到最真实、最有感染力的教学画面,一来二去,摄影技能也大大提升。

现在的她,多元化发展,在旁人眼里几乎难以做到的事情,都能被她同时做到。是她有三头六臂,会分身术吗?不。

所有的“高光”时刻,都是她的匠心精神在闪耀。

所有璀璨的荣誉,是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攻坚。

现代人总是期望有一蹴而就的人生,却不知所有的光芒都要靠努力来累积,所有的灿烂都要靠践行来成就。

高考填志愿时,安迪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家乡读一本的机会,坚定地选择了上海的二本学校。

有家人、朋友不理解她,她笑笑:“以后你们就明白了。”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上海梦,那个在电视剧里充满故事的“魔都”,带给安迪很多向往。

所以,借助读大学这个支点,她将自己送入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繁华里,试图在这里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带着义无反顾的决心,她来到上海读大学,在积极完成学业的同时,她总是主动给自己寻找各种挑战。

大一开始,在努力完成学业之余,她开始做兼职,尝试突破自我,逐步实现自力更生。

起初,她在一家校园O2O公司的门店担任实习店长。这对于一个说话容易脸红、害怕和陌生人搭讪的姑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角色,她必须逼迫自己做出改变,压抑内向、放大渴望,以此换取应对自如的工作能力。

实习店长的职责,是招募兼职同学、运营门店及拉动业绩。

在拉动业绩这块,安迪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有压力才有动力,她尝试了许多提升业绩的方法:挨个儿寝室敲门宣传,请同学试用平台,在食堂或人多的地方进行宣传。

“对于当时跟陌生人说一句话脸都会红的我来说,做宣传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但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必须履行。”

突破一层天花板,又遇到另一层天花板,敢于更新迭代的安迪就像一棵顽强的小草,从不停止生长。

她用敲门丈量自己的胆量,用搭讪构建自己的“厚”脸皮。

就这样,安迪从一个爱脸红的小姑娘,蜕变成了一个即使被反复拒绝也脸不红心不跳,还要坚持再试几次的业务精英。

“这段经历成就了我。如果没有它硬逼着我走出去,我可能永远都是那个说句话就脸红的小姑娘。”

诸如此类的折腾,不仅让安迪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也助力她发掘出更丰富的自我维度,这个维度的安迪,不再害羞,不再自卑,而是更加地积极、乐观、主动。

在人生路上,我们的目光,我们的机遇,我们的成长,很容易被所选的赛道设限。

将自己置身于繁华大都市的安迪,为了使自己的能力能早日与所处的赛道匹配,她逼迫自己往前奔跑。推着她往前走的是环境,是赛道的竞争机制,是她当初所选的有难度的路。

一切都如安迪当初所预料,她在上海得到了快速的成长,见识、眼界、格局都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

人生之初,选择一路平坦的大道,还是选择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选择安逸,还是挑战?安迪的选择告诉我们:赛道管理高手的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李安导演说:“任何东西要感人,要成立,本身是有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年轻人要准许自己被孕育。”

人的一生就像竹子的生长过程,需要不断地积蓄力量。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它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只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这个孕育过程,其实就是延迟满足的过程。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揭示了一点,即延长时间,延长等待,让目标来得稍迟些,让“如愿以偿”经过某些考验与煎熬,等待后的“棉花糖”更甜,更值得回味。

就如罗素所说:“人这种动物,正和别的动物一样,宜于做相当的生存斗争。万一人类凭借大宗的财富,毫不费力地满足了他所有的欲望时,幸福的要素会跟着努力一块儿向他告别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延迟满足心理能让我们判断出什么对自己有利,然后抵御诱惑,孕育更大的硕果。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了最容易走的那条路,就要预见其后将要面对的单调、枯燥与乏味。但如果想要改变,也大可不必沮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将时间再往后延长,耐心耕耘,那难以企及的人生局面自然开创在面前。

选择、耕耘、孕育、更新、破局、迭代……

选择难走的那条路——除非你能做到喜悦当下,乐活当下,永不后悔,永不纠结,并永远能降服内心的猛虎。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好命小姐是我的一位朋友。

在大家的心目中,这是一个被“馅儿饼”砸中的好命女人。

嫁了自己所爱的人,生了两个娃,和先生同在家族企业上班。两个人几乎24小时都腻在一起,还浪漫甜蜜如初恋时。

更好命的是,上天似乎对她特别厚待。自从她嫁过去,夫家那家族小生意之火竟越烧越旺,因此公婆也对她疼爱有加。

还有,孩子听话懂事,是学霸,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当别的家长为孩子的作业发疯时,她的孩子一直是自己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从没让她操心过。

女人们羡慕的无非是有一个体贴的好老公,有听话的孩子,有富裕的家庭,以及和谐的婆媳关系,这些她都有了。

所以,总有人向她请教,而她总是干净利落地回答三个字:“爱自己。”

“不是爱对方吗?”

“就是爱自己。”

亲近她的人自然懂得,她说得没错,就是爱自己。

爱自己,是她让人生发生反转的底牌。

只有亲近她的人才知道,她的原生家庭是多么的糟糕。

她有一个弟弟,弟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她则跟灰姑娘似的,从不受父母待见。

她的父母信奉“棍棒”教育,童年的她被打过无数次。她的爸爸常常一言不合就朝她扔筷子、扔碗,甚至在冬天将她赶出家门……

我们都以为这姑娘完蛋了,不是打残了,就是心理扭曲了。

但她却乐呵呵的,不但不喊苦,反而成了人群里的开心果。起初我们以为她是强撑着,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无力感,我们对她说:“香菱儿,你想哭就哭吧!在我们面前不用伪装。”

在我们这一帮发小儿眼里,她比《红楼梦》里的香菱还命苦。但她坚持说自己没有伪装,她知道怎么让自己过得舒适一些,懂得如何让自己躲过伤害。

她说得没错。她反应灵敏,我们亲眼见过她是如何躲过她爸扔过来的飞碗。

她爱看笑话,爱讲笑话,她说“笑一笑”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工作后,在有限的预算里,她极力让自己住得舒服。她租下顶楼8平方米的斗室,并将其装饰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她无声地坚持自我。知道父母强势,她从不在他们面前叫板,但转头就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

初中毕业时,父母希望她早点儿上班挣钱,就一直让她考中专。在那时,中专毕业就能挣钱,这是靠近“金钱”最短的路径,也是变现最快的途径。面对父母每天的念叨,她一声不吭,但到中专报名的最后一天,她躲到了我家,她妈妈找遍了整个镇也没能找到她,最后因没报上名她才得以继续读高中。

弟弟因不幸溺水去世后母亲生不如死,她自然成了父母的精神寄托,但她并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留在家乡,而是坚持回到大城市继续打拼。

她说:“我的人生有下半场要过,如果留下来,我会丧失自我。必须顺从自己的心,让自己先安定下来,才能去爱父母。”

多年以后,她已将父母接到身边,在同一个小区给他们买了房,可以天天照顾他们,但又彼此独立。

她也因为坚持自己的心意,远嫁给先生,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童年时的经历,抑或是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打拼时的艰难,她的人生总有意想不到的坎坷。只是,那些命运发出的挑战,再怎么伤筋动骨,她最终总能接得住。

人生艰难时,我会问她如何熬下去,她总会讲一个自己的故事,然后笑笑说:“每一次遇上难关,我都会在心底告知自己:爱自己,再爱自己一点儿,吃好点儿,穿暖点儿,随心点儿,然后继续大步往前走。”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于她而言,爱自己就像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她时刻提醒自己,记得笑,记得好好生活,记得变好。

因为有避难所,即使人在阴沟里,也始终能坚持仰望星空。

少女时代,我曾下定决心做一个“不婚不育者”。

那时候,我活得很恐慌,担心父母吵架、离婚,害怕母亲的眼泪,更恐惧父亲的咆哮。

父母婚姻关系的失和,让我常常觉得人生充满了无力感,当我的母亲哭诉父亲对她不体贴、不关心时,我不知道如何安慰她;而当我的父亲抱怨母亲时,我也接不住他的情绪,承载不了他的怨念。

我的母亲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她从不睡懒觉,也从不让自己闲下来。至于讨自己欢心,在她的认知模式里,那更是不被允许的。

在外婆的打骂声里长大的母亲,从小就没被爱过,她也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她对我的父亲有诸多抱怨,对我们姐妹也有无尽的不满,但她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辛苦劳作,一面辛苦付出,一面不甘抱怨。

我的父亲为了逃避无休止的抱怨,要么是暴跳如雷的恐吓,要么是一言不发地逃离现场。这让母亲的情绪更加崩溃,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不值得,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那么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我呢?时常充满了自责和负疚,无法自处。成年以后的我依然无法放松身心,哪怕是午睡也常常惊醒,对自己充满了苛责。

我曾让母亲丢下家务出去旅行,她很惊慌:“怎么可能呢?事情没有干完,地没拖,玻璃没擦,衣服没洗,小孙子没人带……不去,不去。”

我说:“可你分明已经不开心了啊!这些活儿在消耗你,让你满腹怨言,为什么就不能丢弃一下?哪怕一两天也是可以的。”

但我的母亲依然舍不得离开她的家,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尽管我许诺帮她安排好带小孙子的人,她也无法安心出门。

后来我分析,母亲已经习惯“自我牺牲”了,这很有可能是她获得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而今,不少步入婚姻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朋友们也纷纷惊觉:一边牺牲一边抱怨,似乎是女性在婚姻里的常态。

然而,琐碎掩埋耐心,抱怨扼杀美好,多么可怕!

渐渐地,她们学会去控制自己,知分寸,有界限。爱家人,也留空间给家人,更留空间给自己。

颖颖就是这样的女人,尽管已婚已育,但她始终保持着独立空间,在她的自我坐标系里:自我实现>工作>孩子。

她的理由是:“只有先经营好自己,才能经营好其他。”

所以,当事业版图扩大,因发展需要,她需要与家人两地分居时,她没有犹豫就选择了驻外冲锋。

对于孩子尚小的母亲来说,陪伴孩子,还是打拼事业?这是个难题。

但在颖颖看来,这压根儿就不是一个选择难题。事业上有需要,那就往前冲。事业做好了,自己开心了,才有能量陪孩子,这是她安置自己的一种方式。

为了保持独立的自我,她不断地与生活博弈:夫妻关系的博弈,婆媳关系的博弈,以及与自我关系的博弈,而原则是:不当提线木偶,不盲目牺牲自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标准。

于她而言:爱自己,是在保持自我的自留地。

不要成为绝望的家庭主妇,不要为了成全谁而委曲求全。

爱自己,理解自己,温柔地引导自己,才能内心平和,生活幸福。

爱自己,需要忠于自己。

在蔡志忠先生的一篇专访里,他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

从某种程度来说,忠于自己源于对自我价值观的坚定。

鱼儿和先生是我身边意志坚定的丁克夫妻。

尽管被催着生孩子,甚至被打上自私的标签,鱼儿依然是非常坚定的丁克族。

人生的活法千万种,并没有孰优孰劣,有人是群居的羚羊,有人是独处的老虎,有人是圈养的雀鸟,有人是迁徙的候鸟。

对于鱼儿来说,她是热衷于探索世界的鱼儿,自由自在,这种快乐要远远超过带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世界。

和先生步入婚姻前,她曾独自在柬埔寨旅行,她热情地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尝试着从没挑战过的冒险。

她曾试图近距离挑战鳄鱼的权威,也曾一边吓得汗如雨下,一边战战兢兢地把粗粗的水蛇绕在脖子上。

她曾在吴哥王城前敬畏、赞叹,在搅拌乳海的阿修罗、天神与蛇王的两排雕塑前默然前行。

与先生结婚后,一个人的潇潇洒洒,变成了两个人的策马奔腾。工作之余,两个人携手去世界各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静候日出,送别日落,将自己一次次抛掷于地球的广袤中。

于鱼儿而言,虽然做不到三毛那样彻底流浪,但可以在平庸与精彩里切换自如:格子间里努力打拼的是鱼儿1.0版,驰骋于风光里的是鱼儿2.0版,两者互为能量补给,激发出她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人生很完满,很知足。

朋友阿萱却不一样,她是一位瑜伽师,她说:“我对自己的好奇,多过对别人的好奇。”

她不喜欢旅行,日常里常做的就是静坐、冥想、瑜伽、读书、写作,向内探索。

不管是鱼儿,还是阿萱,她们都懂得悦纳自己,丰盈、喜悦、满足、宽容、坚韧。

接受自己的本性,对于自己的劣势不惶恐,对于他人的优势不艳羡。

随心、随缘,将自己融入此时、此刻,这就是爱自己的状态。

爱自己,能让人有一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自信,胸中筑丘壑的韧劲与力量。

这股精神,让我们即使从水里淌过,从泥里滚过,哪怕最终身处繁华嘈杂之中,也能获得从内散发出来的静水深流的豁达与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