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印发的货币是怎样到我手中的?
了解了关于货币的几个核心问题后,你可能会疑惑:我知道国家是怎样印制货币的了,但国家印制出的货币,究竟是怎么到我手中的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货币流通了。
每当经济下行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些观点:国家准备印钱拯救经济了,央行要放水救市了,等等。但实际上,我们每个月到手的工资还是没变。
原因很简单,国家印制出来的货币,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入市场,而不是直接体现在个人层面的。
首先,国家印制货币是通过央行下属的货币铸造机构进行的。也就是说,央行负责印钱,然后再流通到我们手上。
前面提到过,在中国,央行印发货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外汇发钞和信用发钞。
前者是我们拿从海外赚回来的美元找央行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花,为此央行需要按照对应的汇率还印的钱;后者则通过一系列货币工具来实现,比如逆回购就是央行印出来一些钱,然后把这些钱借给银行去花,而银行需要用债券作为抵押物。
逆回购是很好的短期货币调整工具,央行只要多做一点逆回购,或者降低一点逆回购利率,就能让市场上的钱多一点,反之市场上的钱就会少一点。
除此之外,央行也会使用一些政策性工具,比如说抵押补充贷款(PSL)。
PSL是怎样运作的呢?比如有一个大型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货币支持,但是政府钱不够怎么办?
这时候,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会出来,将自己手上的中长期贷款或国开债抵押给央行,央行根据抵押品的信用程度,设定一个折价率向国开行投放基础货币,即PSL贷款。国开行在以一个低于市场的利率获得这笔贷款以后,就把这笔钱交给政府,推动项目进行。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原材料,需要招聘工人,等等。那么,这些钱就会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一些企业、工资、消费等方式,层层流转最终来到我们的手上。
一般来说,货币刚刚印制出来的时候,还没有贬值这一说法,而最先拿到钱的机构和个体也感受不到贬值,但等钱最终完成流通之后,也就是到我们手上时钱已经贬值了。因为钱在流通过程中,本身会产生乘数效应,所以如果你只是把钱囤在手上而什么都不干,那么你的钱就会越来越不值钱。
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是47.517万亿元,而截至2020年2月,这个数字变成了203.08万亿元。
如果你对这个增幅没啥感觉,不妨回想一下父母在青壮年时期工作的时候每个月赚多少钱,花多少钱;而现在你我每个月能赚多少钱,又要花多少钱。或者回想一下十几年前吃顿早餐大概要花多少钱,到现在大概又得花多少钱。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收入增长速度没有能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那么你现在的生活品质一定会是逐年下降的。所以,我们才需要这么努力地学习理财投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手上的钱跑赢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