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到底是世俗偏见,还是理性之选?
在各种肥皂剧中,一旦涉及爱情、家庭类题材的,十有八九男女主角的牵绊和矛盾都会因为彼此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而被放大。
观众一边吐槽门当户对这种老旧设定,一边美滋滋地继续追剧——按照编剧们的惯常套路,不管男女主角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最终灰姑娘都会变成美丽的公主,穷男孩也一定会走上人生巅峰,成功迎娶心中的女神。
不过,追剧归追剧,现实归现实。当我们自己在谈恋爱的时候,嘴上虽然不承认自己会重点考虑伴侣的出身和背景,但在心里还是有一杆秤,衡量着彼此之间的投入和产出。
那么,这种想法到底是世俗偏见,还是理性之选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点题外话。这几年,我国在努力推动去产能、去杠杆,为的是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国民经济由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使得先进的供给能够满足现在还满足不了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要使我们国家的企业能提供更优质、更高端、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日渐增长的民众需求。
而在恋爱的过程中,这样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真实存在的。
以前的人们讲究门当户对,说的就是双方的家庭背景、学识教养、文化观念要基本一致,这样才能在往后的婚姻生活中达到共赢的效果。
现在虽然不太讲究所谓的门第出身了,但我觉得,年轻人也还是可以参考门当户对的思路来处理与恋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所说的门当户对不一定是双方的经济基础和家庭背景,更多是指的个体素质和潜力。
有过感情经历的人都知道,相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提升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的过程。男女双方不仅要心灵相通,而且至少要有一方不停地进步,这种进步还不能建立在伤害伴侣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灰姑娘有变成公主的潜力,所以短期内看着差距有点大并不要紧。但如果明明是只癞蛤蟆,还一心想着怎么去骗一口天鹅肉,那就是双方的悲剧了。
另外,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应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是对伴侣的要求。感情的经营,首先还是在经营自己,然后才是经营对方。
比较好的恋爱状态,应该是两个人的生活质量比单身的时候更好,不仅在情感上两情相悦,在生活上也能互相扶持。
不然伴侣的眼界高了,要求多了,你却还只停留在原地,那就不能怪别人把你当“落后产能”淘汰了之。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门当户对的话,你就会明白,两个人要想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修成正果,不一定是彼此出身有多接近,但肯定是因为对方的出现提升了彼此生活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