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不破不立
【原文】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弘一法师:《佛法大意》
【感悟】
俗话说:“不破不立。”破是为了立,立是为了种种利生事业。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也是如此,对种种阻碍进步的东西,只有先把它们清除了,才能达到目标。用当下网络电脑时代的语言说,只有“清空”,才能开始新的储存。
从前有一位著名禅师名叫南隐。有一天,当地的一个名人特地来向他参禅。那个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不语。只是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名人面前杯中,满了也不停下来。眼看着茶水溢出茶杯,流到桌子上,继而流下桌子。名人着急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自己看法和想法,如果不把杯子倒空,怎么再倒新水呢?”
这个故事讲了“空杯心态”,也就是不破不立。“空杯心态”对于人来说,十分重要。“空杯”就是正视自己,及时清空过时的知识、思想,使自己永远不满足,永远在学习、进步,保持身心的活力。
一个人,当“杯子”满时,就难免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甚至心理膨胀。而带着自满心态处理问题时,更会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反之,定期“空杯”,人就会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并且乐意吸取经验教训,面对问题能从容不迫,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取长补短,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空杯心态就是当你被赞扬包围时要警惕,在鲜花、掌声面前要保持平常心,在困难挫折面前不失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下空间。
人的一生中,只有不断清除种种阻碍自己进步的东西,才能吸收新的东西,诚如李叔同先生所言,这“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