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说话要注意场合
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家长要告诉孩子,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时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因此,一个人的谈吐以及谈论的话题的性质必须跟所处的场合相协调,说话是否得体,要看身处的环境和面对何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交谈效果。假如一个人说话随便,不考虑所处的场合,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不但会引起误会,而且还可能伤害别人或得罪人,造成不愉快的气氛,让大家难堪。
有的人说话不注意场合和氛围,在内容、措辞、语气等方面不注意,说话不礼貌、语言不恰当,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会很尴尬。
一位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教师”称号的退休老同志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会上,领导和同事对他们的工作成绩和为人进行了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教师”称号的老同志的赞誉则比较多。两位老同志对大家的赞誉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不过,那位没得过“先进教师”称号的老教师说道:“十分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这时,坐在他对面、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太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说:“不,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教师’,怪我们未曾提你的名。”青年教师的话语中带着不肯饶人而又让人感到十分难堪的“刺”,那位老教师流露出一副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的气氛很尴尬。
一位领导见形势有些不妙,马上把话茬接了过来,这时本应该缓和一下气氛,避开敏感的“先进教师”这个话题,转而谈论其他话题。但是,这位领导却反反复复地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教师”的荣誉称号不要太在意,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变得更加尴尬。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看场合,说话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人的一种拙劣的表现。家长要提醒孩子,说话一定要看场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说话时尤其要注意观察周围的每一个人,不要忽略别人的感受,以免因语言不周而冒犯了其他人,让他人不满。孩子对于很多问题往往想得简单,有时会无意中语出伤人,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对孩子掌握正确的说话方式大有帮助。
那么,怎么教给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况下说出得体的话来呢?家长要告诫孩子,在开口说话前先注意一下周围的环境,区分以下场合,把握以下要点:
1.“自己人”的场合和有外人在的场合。
家长要告诉孩子,说话要内外有别,与亲密的人可以无话不谈,善意地提出批评和建议,甚至可以发发牢骚、诉诉心中的苦恼。但是,如果对外人也这样直言不讳就不合适了。“逢人只说三分话”是古人的教讳,告诫我们要区别内外,照顾别人的面子。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说话教条刻板,味同嚼蜡,有的人在公共场合讲话随心所欲,这都是没有把握住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为了孩子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家长要告诉孩子,在正式场合说话就应该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胡扯一气。在非正式场合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交流感情,谈深谈透。
3.庄重场合与平常场合。
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庄重的场合说话一定要认真、严肃。而在日常生活中,朋友间说话可以稍微随便些,没有必要故作深沉,一板一眼,否则会让人感觉不自在,让人感到紧张。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通常情况下,说话应和所处场合的气氛相协调。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别人办喜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别人悲痛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说些开玩笑的话,这都是没有礼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