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水准测量中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影响。明确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提高水准测量精度。
2.7.1 仪器误差
(1)水准仪误差。水准仪的误差一方面是仪器制造误差,即在仪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缺陷,这在仪器校正中是无法消除的;另一方面是仪器检验和校正不完善所存在的残余误差,在这些误差中,影响最大的是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的误差,此项误差与仪器至立尺点的距离成正比,测量中只要将仪器安置于距前、后视尺等距离处,就可消除该项误差。
(2)水准尺误差。水准尺误差主要包括水准尺分划不准确和零点误差等。由于磨损等原因,水准标尺的店面与其分划零点不完全一致,其差值称为零点差。标尺零点差的影响对于测站数为偶数的水准路线是可以自行抵消的;但对于测站数为奇数的水准路线,高差中含有这种误差的影响。所以在水准测量中,在一格测段内应使测站数为偶数。
2.7.2 观测误差
(1)气泡居中误差。视线水平是以气泡居中或符合为根据的,但气泡的居中或符合都是凭肉眼来判断,不能绝对准确。气泡居中的精度也就是水准管的灵敏度,它主要决定于水准管的分划值。一般认为水准管居中的误差约为0.1分划值,它对水准尺读数产生的误差为
式中 τ——水准管的分划值;
ρ——弧度的秒值,ρ=206265″;
s——视线长度。
为了减小气泡居中误差的影响,应对视线长加以限制,观测时应使气泡精确地居中或符合。
(2)读数误差。
水准尺上的毫米数都是估读的,估读的误差决定于视场中十字丝和厘米分划的宽度,所以估读误差与望远镜的放大率及视线的长度有关。通常在望远镜中十字丝的宽度为厘米分划宽度的十分之一时,能准确估读出毫米数。所以在各种等级的水准测量中,对望远镜的放大率和视线长的限制都有一定的要求。此外,在观测中还应注意消除视差,并避免在成像不清晰时进行观测。
(3)水准尺倾斜。水准尺没有扶直,无论向哪一侧倾斜都会使读数偏大。这种误差随尺的倾斜角度和读数的增大而增大。例如尺有3°的倾斜,当读数为1.5m时,可能会产生2mm的误差。为使尺能扶直,水准尺上最好装有水准器。没有水准器时,可采用摇尺法,读数时把尺的上端在视线方向前后来回摆动,当视线水平时,观测到的最小读数就是尺扶直时的读数,如图2-26所示。这种误差在前后视读数中均可发生,所以在计算高差时可以抵消一部分。
图2-26 摇尺法
2.7.3 外界环境的影响
1.仪器下沉和水准尺下沉的误差
(1)仪器下沉的误差。在读取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之间若仪器下沉了Δ,由于前视读数减少了Δ,从而使高差增大了Δ。在松软的土地上,每一测站都可能产生这种误差。当采用双面尺或两次仪器测高差时,第二次观测可先读前视点,然后读后视点,则可使所得高差偏小,两次高差的平均值可消除一部分仪器下沉的误差。用往测、返测时,亦因同样的原因可消除部分的误差。
(2)水准尺下沉的误差。在仪器从一个测站迁到下一个测站的过程中,若转点下沉了Δ,则使下一测站的后视读数偏大,使高差也增大Δ。在同样情况下返测,则使高差的绝对值减小。所以取往返测的平均高差,可以减弱水准尺下沉的影响。
当然,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必须选择坚实的地点安置仪器和转点,避免仪器和水准尺的下沉。
2.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误差
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使射线不成一条直线。靠近地面的温度较高,空气密度较稀,因此视线离地面越近,折射就越大,并使尺子读数改变,所以规范上规定视线必须要高出地面一定的高度。水平视线在水准尺上的读数理论上应为在相应水平面上的读数,两者之差就是地球曲率的影响。如果使前后视距相等,地球曲率和大气遮光的影响得以消除或者大大减弱。
除了上述各种误差来源外,气候的影响也给水准测量带来误差。如风吹、日晒、温度的变化和地面水分的蒸发等。所以观测时应注意气候带来的影响。为了防止日光曝晒,仪器应打伞保护。无风的阴天是最理想的观测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