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边塞
很多小男孩都喜欢玩打仗游戏,你拿一柄塑料剑,我扛一把木头刀,杀他个天翻地覆、鬼哭狼嚎……实在过瘾。我小时候没有塑料刀,就折根树枝当兵器,没有对手,就拿院子里的公鸡开战,在我的呐喊声中,那可真是鸡飞狗跳啊,然后当然是我威武地打败了公鸡,再然后当然是我被妈妈拎着耳朵赶走了……哟,扯远了,打住。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猜到了,今天我要讲的是和打仗有关的诗,俗称“边塞诗”。“边塞”中的“边”,大家可以理解为边境,就是本国和邻国接壤的地方。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国家要派大量的将士去驻守边境。边塞的“塞”是指要塞,边境地区多是高山、沙漠,那里人烟稀少,将士们就要在关键地区修起城池、堡垒,用于驻扎军队、囤积粮草。一个一个要塞散布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它们像一条锁链保护着本国的领土和人民。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的朝代,突厥、吐谷浑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环伺在北方边境,双方军队经常在边境上打打杀杀,争夺宝贵的生存空间,他们在鲜血与战火中推动着民族的融合、历史的前进。将士戍守边关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绝不像小朋友想象的那样,穿着漂亮的铠甲,拿着锋利的武器,骑着高头大马,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实际上,很多将士都从祖国各地征发而来,他们远离家乡,远离妻子,来到荒无人烟的地方,每天只能守着边关残月,看着苍茫大地,吹着大漠冷风,那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小桥流水,只有嘶鸣的战马和滚滚狼烟。除了寂寞的环境外,他们还要随时准备迎接来犯的敌人,那可是真刀真枪的战斗,随时可能血洒疆场,甚至献出生命。
诗人来到边塞后,自然也会感受到边塞的独特氛围,他们会为豪迈的将士、残酷的战争所震撼。于是,他们拿起笔,写下了这些壮观的景象,沙漠、大雪、战马、孤城、羌笛、关塞是这类诗中最常见的景物,因为这些景物最能衬托战场的冷酷和守边将士的寂寞。边塞诗的基调大多高亢、雄浑,仿佛把你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刻,读起来总让人热血沸腾,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边塞诗写得最好的诗人莫过于王昌龄,他的《出塞曲》和《从军行》都很出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老少皆知。今天我们在这里再介绍另一首,一首更富有血性和豪气的诗!
从军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诗总是具有非凡的张力,他眼里的边关冷月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一下子把人带进了历史的时空,那是以时间为轴,从纵向来看的。《从军行·其四》这首诗,却是从横向来看,这次王昌龄仿佛坐上了直升飞机,对大唐西北边境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航拍。看下面,在青海湖上空,白云飘飘,一副空旷的景象,顺着湖继续往北飞,我们看到了横亘千里的雪山,那就是著名的祁连山,再向北,就是河西走廊,那是大唐联系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的要害地段。这条路,外交家张骞来过,军事家霍去病也来过。这条路上有一个著名的关塞,叫作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旌旗初下玉关东”,很多边塞诗提到了这个著名的要塞。从要塞往东看,那里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荒漠中,和玉门关遥遥相望。
这里我们还必须简单介绍一点军事地理知识,在唐朝的西方和北方曾存在两个强大的敌人,西边是吐蕃,北边是突厥,河西走廊像一把利剑一样隔断了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止他们联合侵犯唐朝边境,戍守在这一城一关里的将士,担负着扼守交通要道、把守大唐西北门户的重任。无疑,他们肩上的责任是很重的。
后面两句是诗人的抒情,其实也是诗人在替守边将士发出强音。“黄沙百战穿金甲”,说的是大漠黄沙万里,将士却要穿着沉重的铠甲,骑着高头战马和敌人殊死搏斗,一次次击退来犯的敌人。由于战事频繁,粗砺的风沙把坚实的铠甲都磨穿了。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曾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国,诗中泛指与唐朝为敌的西北诸国。在诗词中,楼兰、吐谷浑等某个民族、某个政权的名称,或者说“单于”“可汗”等民族首领的称谓,经常被用来指代外部的敌人,这是诗词中经常运用的“指代现象”。“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将士的誓言,他们掷地有声地向每个大唐子民承诺——不击败敌人,绝不回来!如此豪情壮志,怎能不让人升起敬佩之情。
欣赏了这首边塞诗,同学们可千万别再以为战争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当军人也不仅仅是看上去威风而已,那里更多的是悲壮、艰苦和牺牲,还是让我们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吧。
知识链接
王昌龄是写边塞诗的高手,他的《从军行》共有七首,上面介绍的是第四首,下面这两首,你听说过吗?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