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门手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思维的成人礼

主旨

·论文和作文的区别何在?

·文体背后的教育模式有何差异?

关键词

·习作与创作·标准答案与标新立异·闭卷与开卷·你记住了吗?你怎么看?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消费知识与生产知识·追赶模式与并驾齐驱模式

(一)作文与论文

每逢毕业季,学生和老师们总为毕业论文头痛不已。社交媒体会流传各种段子。但是读到下面这则消息时,我还是吃了一惊:《学生交毕业论文后自杀,指导老师已停职》。详情如下:

陕西某高校毕业班学生×某返回学校交毕业论文后失去联系。(2019年)4月22日,这名同学被人发现服毒自杀。生前曾跟同学发微信抱怨:“咱们的论文真难写”“压力真大”。这一极端事件也让家属和其他人质疑:是怎样的导师,怎样的一篇论文,怎样的提交评审机制,竟然把孩子逼迫到如此境地?

无独有偶。2016年,北京某高校、华南某高校也曾发生因论文写作障碍而跳楼的多起案例。国外调查显示,抑郁、焦虑等心理状况在硕士、博士中司空见惯。[1]这些案例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论文为什么让这么多人不开心?咱们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为什么没有听说因为写作文跳楼的?

作为故事的另一面,老师们批改论文和答辩论文时的感受同样糟糕。2019年5月,华南某校教师答辩时愤怒地将论文扔向学生,引起公众热议。更奇怪的是,这一“过火”举动反而引起老师们的共鸣。有的老师甚至模仿田间赋诗一首:

假使我们不去发火

学生用不堪卒读的论文

愚弄了我们

还会用手指着我们的毕业照说

“看,这是傻子”[2]

作文和论文的区别,表面上是两种文体的不同,内里折射着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深层则对应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性断裂。正如北京大学张静教授所言: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文学欣赏和评析的模式,但是缺乏证明性写作的训练……大学的专业性写作重点不在个性、情节和人物特征的表达,而是以实证或阐释的方式,去认识人类活动显现的关系、行为、思想、制度、过程和问题。这种认识必须基于证据:使用专业语言、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一个知识(观点)进行证明。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运用的知识。[3]

让我们系统总结一下作文与论文的差别:

·作文是习作,七八百字即最高篇幅;写论文要有创见,通常几千上万。

·作文主要是表达自我,论文则需要明确的观点并予以论证。

·作文多为命题,全班同学经常写同一个题目;论文题目则要学生自己寻找,不确定性会带来焦虑。

·作文以应试为导向,一般速战速决;论文则耗日持久且需要多次修改,挑战耐力。

·作文通常是闭卷完成;而论文则是开卷作业,学生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闭卷考试,似难实易;开卷写作,似易实难。·

·咱们从小学开始练了十几年作文,有成堆辅导书和辅导班;大多数学生上了大学后才知道有论文这回事。

·作文通常有范文,跑题会得低分;论文没有标准答案,讲求标新立异、自圆其说。

初入大学的学生是带着作文的思维写论文。作文与论文差别如此之大,结果导致师生一起头痛。哪怕留学常青藤的中国学生也很难摆脱这种风格。在耶鲁大学教写作的Emily Urich教过中国学生,非常熟悉中国学生的套路:

当我拿到一篇文章,几乎能一眼判断出,这篇文章是出自中国学生之手,还是美国学生之手。……中国学生很爱用长句,喜欢用各种复杂的术语来重复同一种意思,喜欢诗意的、华丽的辞藻和句子。[4]

作文给学生带来的定式思维非常顽固,以至于有教授疾呼:“作文一日不废,学生就是修辞的工具,就很难养成科学表述问题的习惯。”[5]

(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中国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水平已经今非昔比。研究性大学的兴起对学生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与论文背后是中学与大学教育方式之间令人忐忑不安的断裂:

·中小学以应试为主,重视刷题;大学一般不再填鸭,注重独立思考。

·考试是中小学的主要考核形式,简答论述题导致学生们养成罗列要点式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得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中学老师常问:记住了吗?大学老师则会问:你怎么看?

·中小学学习高度结构化,连睡觉和吃饭等生理时间都是规定好的;而大学教育则假定你是一个成年人,所以基本没有人管你。

·中小学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中(考上好大学);到了大学,学生的自我意识复苏,开始为自己而活。

·中小学老师几乎是监护者的角色,而大学老师则像是疏远的朋友或者最熟悉的陌生人。你会担心中学老师经常找你,但大学里你经常找不到老师,见面通常需要预约。

·中小学学生完全是知识消费者,而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则需要承担一部分知识生产的责任。[6]

当然,咱们不能过分苛求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中国这种超大规模的赶超型国家,不得已维持闭卷考试为特点的考核体系,以维持社会流动的公平。高考已经成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试金石。如果推行灵活的选才机制,各种“花样”都可能冒出来,反而影响大家对教育体系的信心。

不过,咱们得承认:这种考试范围确定、强调确定结果的考核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确有其弊端。这样训练出来的人,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能力让火车准点行驶,但是不知道驶向何方”[7]。如吴军所言:

如果你是一个“追赶者”,比如说“原来的计算机是怎么做的,那我也照样做一个”,这没有问题。但当你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和人家并驾齐驱的时候,这事儿就麻烦了——你会不知道往哪儿跑。因为它(往哪儿跑)没有标准答案。[8]

当中学生升入大学,他们几乎是毫无准备地迎接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新生来到大学,相当于“十二年有期徒刑”结束的囚犯来到了一个“无法无天”的世界:有大把的时间,也有大把的空白;有大把的选择,也有大把的迷茫。所以,面临如此断裂的标准和教育模式,大多数大学新生都会惊慌失措。如果无法调适好心态和学习习惯,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充满焦虑、压抑、疏离、挫折、自我怀疑的四年,甚至十年(本硕博)。

总之,作文到论文的写作方式之变化,不啻于思维方面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