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敌人?制造“敌人”!
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是敌对国家,经常交战。某天,吴国人和越国人同时乘上了一艘渡船,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渡船行驶途中,突然狂风乍起、天色骤变,暴雨倾盆而下,巨浪一个接一个地向渡船扑来,渡船上的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越国的一位老太太一个没留神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边竭尽全力撑好渡船,让大家进入船舱;一边让两名年轻的船工解开桅杆上的绳索,想把篷帆降下来,可情急之下又解不开。如果不能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渡船就可能翻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渡船上的吴国人和越国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去解绳索,也不分谁是吴国人谁是越国人了。他们之间的配合像左右手一般默契。
不一会儿,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渡危难的吴国人和越国人,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这个故事出自《孙子·九地》,而“吴越同舟”这个成语便来源于此。素有恩怨的吴越两国人,在面临暴风雨的袭击时,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同心协力渡过难关。由此可见,即便是敌对的双方,在面临更加强大的敌人或是困境时,双方也会消除恩怨,以期共渡难关。
心理学家为研究这种微妙的心理做过一个实验。
让3个人一起做一个简单的“撞球游戏”,谁最后被淘汰,谁就是获胜者。很显然,这3个人构成了相互的敌对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在比赛中,如果其中一个人的分数遥遥领先,那余下的两个人便会联合起来,共同阻挠领先者得分。
如果善于利用人们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就有可能解除对立者之间的敌对状态,获得共赢。例如,两家具有同等竞争力的公司,彼此之间难免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甚至会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时,如果第三家具有同等竞争力的公司出现,便会让头两家公司意识到,如果继续敌对下去,会让第三家公司坐享渔翁之利。这样,头两家公司就会因为产生了共同的危机感,而不再“自相残杀”,以免让共同的敌人获益,而原先的那种敌对情绪也就大大减弱了,从而“化敌为友”,尽可能地实现共赢。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未必真的存在“共同敌人”,在恰当的时机可以故意制造一个“假想敌”来激发共同的危机感。当然,这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否则便会弄巧成拙。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共同敌人”是存在的,但是却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仍需要双方的通力合作。例如,在全球软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两大巨头,它们牢牢地占据着前两强的位置,很难有哪个品牌能够挤进去。在无法一举将对方扳倒的情况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宿敌”只有默契配合,虽然它们看不到具体的“共同敌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定存在着无数想要取代它们的敌人。因此,只要两个“宿敌”协力防止新的第三方出现,它们的市场份额就可以继续维持,共同的利润也就会得到保证。
在生活中,如果双方为一点矛盾争得不可开交,又需要对方的支持时,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到共同点,并把双方的共同点扩大,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与自己“同仇敌忾”,这个方法在需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自己又势单力薄的时候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