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新工具箱
撰写移动互联网创新史,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开始阅读浩如烟海的史料、书籍、公司年报、研究报告和案例时,突然意识到,我给自己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是新闻科班出身,我却丝毫没有兴趣按照记者的逻辑来写。重复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创新故事,实在不是我的初衷。当然,我并非学者,也很难按照学术的逻辑来写。
我的写作角度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投资人的角度。因为在最近几年,我一直在一些著名的投资机构工作。从投资角度看创新,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标尺:创新如何带来更高的企业价值。为何有些企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数百亿美元,甚至数千亿美元的企业价值?为何我错过了一些伟大企业的投资机会?
我从投资的角度写移动互联网创新史,其实就是想对自己或是投资机构的朋友们亲历的创新投资案例做一个有价值的复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信心又稍微高涨了一些,仅仅对移动互联网创新进行复盘似乎还不够,我能否再往前走一步?温故知新,我能不能通过复盘创新的历史,对未来的创新做些前瞻性的分析呢?这看上去像是还没学会走就想要飞的意思。这时候我就给自己打气,马云不是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写移动互联网创新史不易,因为几乎所有当事人都在;而预测创新的未来更难,你很难找到预测未来的逻辑依据。于是我想到了一些大师的创新理论,我对自己说,也许不难,我只要根据大师们的创新理论,就可以梳理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史,同时也就能够做到温故知新了。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公认的创新研究大师,于是我重新阅读了他的那本如雷贯耳的《创新者的窘境》。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概念:颠覆性创新。我在投资机构工作时,雄心勃勃的创业者坐在桌子的另一边,几乎每个人在打开演示文稿介绍他们的创业项目时,都会说他们的创新是具有颠覆性的。这当然不是事实,颠覆性创新是非常稀有的,如同日月一样难能可贵。对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往往穷其一生,也无法获得颠覆性技术。
克里斯坦森的重要发现是,那些看上去大而不倒的企业巨头可能会在面对行业中的颠覆性技术时轰然倒下。这个观点看上去耸人听闻,却是被人们忽略的重要事实。克里斯坦森的另一个发现是,创新应该是分级的,包括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延续性创新是指,企业对已有的创新进行修修补补,做出局部的改良。应该说,创新领域中99%都是延续性创新。几乎每个企业都会说到创新,多数企业还注册了许多专利,试图保护自己研发部门的创新成果。但事实是,这些创新几乎都是延续性创新。延续性创新虽然不如颠覆性创新那么“性感”,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颠覆性创新非常罕见,持续不断的延续性创新也能帮助企业建立足够的竞争壁垒。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延续性创新者就无法抵挡气势如虹的巨大威力,即使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抑或百年老店,也可能骤然倒下。
也许可以这样说,当颠覆性创新不期而至的时候,行业的变革就开始了。通常来说,行业的变革会异常迅猛,就像自然界的飓风呼啸而来。但是,我们知道,飓风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待到雨过天晴,行业变革结束,企业就又会回到正常的轨道当中,这时候,延续性创新又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颠覆性创新是饕餮盛宴,而延续性创新就是一日三餐,不可或缺。
这样看来,克里斯坦森是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颠覆性创新的秘密,以及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的关系的人。但是,当我继续阅读《创新者的窘境》时,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作者举出的颠覆性创新的案例,是我非常难以苟同的。当我试图用颠覆性创新理论来解释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史时,我感到更加吃力。比如,关于什么级别的创新可以被称作颠覆性创新,克里斯坦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如果放低门槛,我们就会发现颠覆性创新随处可见,这个概念完全失去了意义。事实上,我发现克里斯坦森自己也混淆了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又比如,当我试图追溯移动互联网创新源头的时候,我在那本书中很难找到可以信赖的分析模型。
就在孤立无援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他是硅谷非常厉害的创业家和投资家。彼得说,创新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从0到1,创造一种从无到有的新事物,这是一种垂直进步,这样的创新最有价值,也最难;另外一种是水平进步,是广泛的进步,就是从1到N。
彼得对创新的描述简洁而有力,对我而言犹如醍醐灌顶。其实,我们可以把彼得的理论和克里斯坦森的理论放在一起来看,颠覆性创新就如同从0到1的创新,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事物,会立刻对现有的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延续性创新就好像从1到N,是一种水平领域的创新,更多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良和修补,这种创新难以形成壁垒,更不会颠覆现有市场。
但是,当我试图用彼得的理论分析个人电脑领域的创新案例时,我发现根本行不通。从0到1地发明了第一个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并且将之推向市场的人是加里·基尔代尔,而不是比尔·盖茨。按照彼得的理论,我们应该投资基尔代尔才对,因为他才是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发明人,并且他的系统首先在市场上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而比尔·盖茨则是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从1到N的模仿者,相对价值较小。但我们都知道,基尔代尔的公司早已经不复存在,比尔·盖茨的微软却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天仍然如日中天。我们如果投资基尔代尔就会血本无归,而投资微软则会赚得盆满钵满。这说明,从0到1的理论固然重要,但面对现实的创新案例,我们还需要对这个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既然在寻求大师帮助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我就决定斗胆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搭建一个创新研究工具箱,以便采用这个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复盘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史。
我的创新工具箱,包括两个模型类工具和一些定律或定义类工具。我创建这些创新分析工具,是希望可以借此分析移动互联网创新史的源头;在创新发生的过程中,企业兴衰的密码;未来会有哪些创新机会发生以及发生的缘由等。我除了会在本章阐述工具箱中的各种创新工具,还会在其他章节中,不时用到这些工具,以便对各种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当然,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在这个创新工具箱中还可以有一些通用类别的工具,可以用来预测分析其他领域的创新,成为通用创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