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暗含褒贬。文章行文中不直接表述自身对文章所记录的事件的看法,但通过颠着用词,暗中隐藏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这种做法让读者在不经意间便被书写文章这影响,左右读者思考的方向,实在是舆论控制的先驱。
诚然,春秋笔法的本意自然不是这样。孔子通过“笔”和“削”两种方法,在有限的资源上记叙了相当多的信息,在当时的教育事业上无疑是提供了莫大的贡献。但是春秋笔法作为一种“技术”出现,自然也是会“利弊”共存,使用者得当会带来相当不错的好处,使用不当也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危害。
当后世的人发现孔子的这种做法,不禁可以做到“微言大义”的效果,更能做到在一般人察觉不到的时候影响对方。那么,春秋笔法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去危害社会的稳定。故孔子在谈及自己的做法时,也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可见圣人在做出这种做法的时候,已经对这种做法很明白了。
话说回来,不论春秋笔法的作用到底是好还是坏,能做到熟练用用的人还是少数。并且随着民智开化的程度加深,春秋笔法在明眼人眼里,作用自然也不如曾经那样破坏力巨大,因此将这个问题看成重中之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在现代社会,这反而是一种正常的比较高级的表达技巧,如果熟练运用,则会使人在社会上发展的更加通畅。
例如,网络上那些小说作家能够在描写整片篇小说的时候,字面意思上不透漏任何的对某个角色的喜爱或者厌恶的字眼,但读者通篇读完之后,有极大的概率表现出作者相同的对小说中的角色的看法。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通过类似于春秋笔法的操作,在读者快速阅读的情况下暗中引导读者,使读者和作品之间产生一定的共鸣效果,从而达到引导的作者。
同样,那些著名的演说家和领导家,都可以在相同的情况之下,通过细微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周围的人群。
人在接受一些信息的时候,你的意识并不会将信息全部接受,而是优先经过大脑将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排出之后才会让你的意识感受到外界的信息。这样,很多有用的信息就会在不经意间被忽略。
这些被忽略的问题当然也并不会被彻底的无视。这些消息既然传递给你的身体,那么接受了这些信息的身体自然也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只是这些反应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