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懂的100个品牌保护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街边小店应该有怎样的商标观

我上下班时会经过一片较大的居民区,有一天,我注意到,其中朝街一栋楼的底层一排做成了门脸房,开起十几家小店。职业病一犯,我就想去探寻一番,看看这些小店是不是注册了商标。

这些小店提供的服务都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包括药品、美容、洗衣、超市、美发、棋牌室、足浴、中医推拿,还有没有名字的奶站、电动车修理、地下室出租、照相复印等。我没有一家家进去询问店主是否注册商标,担心打扰他们,只是把这些店的招牌拍了照,回到单位在商标档案库中查询。

这么一查,还真查到了四件:在美容服务上,厦门市一家品牌设计公司注册了“摩森”商标;在娱乐服务上,东阿一家文化发展公司注册了“喜鹊”商标;“德福”两个字大概因寓意美好,有43件注册申请,但没有一件是指定使用在足浴馆及类似服务上的;在保健服务上有一个自然人申请过“正元阁”商标,但被商标局引证在先注册的“正元”商标而驳回。

看起来这些店主都不是商标注册人。那么这些小店主为什么不去注册商标呢?是真的不需要注册商标吗,还是根本不知道要注册商标?

我主观地推测一下,应该大致符合实际。

这些居民区的小店,店面都很小,提供的是人们日常需要的服务,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在附近生活工作的人群,大家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估计挣的钱也不过是维持生计。虽然有的小店已经开了七八年,名字起得还算响亮,牌匾上的字写得也够大,但影响力仅仅在一公里范围内,换句话说,一公里以外的人和事,与这些店关系都不大。所以,对于这些店主来说,只要没有选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作为自己的招牌,发生侵权纠纷的概率就非常之低。从我查询的结果来看,这些小店的招牌相较而言大多还挺有独创性,这也间接说明了这些店主经营的努力。

但查询的结果还是让我很纠结,要不要直接建议他们去注册商标呢?

从一个商标确权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当然认为每一个经营者都有必要把自己的品牌注册为商标,哪怕品牌小到目前只能在一公里范围内有影响。但毕竟经营者有权利选择不注册商标。注册商标是为了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有些人认为不需要保护,当然就可以选择不注册商标。注册商标毕竟是要花钱、花时间的,是有成本的,小本经营的生意,一般都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叨扰和打击。最后,我选择了什么也不说,即使我天天经过这些小店,天天想宣传《商标法》。

到处都有类似的小店,哪里的小店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我想,站在小店里经营的人,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人只是开一家小店,维持生计,但肯定也有一些人是想要创一个品牌,做一项事业的。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确实并不需要法律长远的保护;想着远方、揣着理想上路的人,却绝对不能缺少法律坚实的保驾护航。

只是,透过那些花花绿绿、大同小异的招牌,我平凡的肉眼无法一下子辨别出鸿鹄和燕雀,只好揣着不惊扰燕雀的一百个小心,用文字对那些鸿鹄喊一声:使用商标请注册!

当然,我希望这声音燕雀也能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