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访学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听完课回去的路上,他们商量着如何为孔子创造一个条件,可以让他到东周王室去访问并咨询“周礼”。虽然天下都说“礼乐尽在鲁国”,但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毕竟是周王室所在,原始的礼乐典章制度的制定者应该有一定的收藏,因此到那里参观后便可以确定鲁国太庙所有礼乐器和文物的价值了。最后,他们决定由南宫敬叔去向鲁昭公请示,如果不成,孟懿子再出面,这样便有缓冲的余地。
事情非常顺利,鲁昭公本来就对孔子十分重视,而这对鲁国也是增光添彩的事情。听南宫敬叔一说,鲁昭公立即同意了,并派了一辆轻便小车和宫中的一个内侍作为随从。南宫敬叔自然跟随孔子前去,也借机到周天子所在的都城去看看。
孔子此年三十五岁,正是成熟的年龄。孔子不久前刚刚见过齐景公和晏婴,后又有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投奔自己求学,虽然二人未列入正式的弟子名单,但其实际的社会影响以及对自己有形和无形的支持都极其巨大。这次去东周王室访学对孔子人生的帮助是难以估量的,他想象着即将参观周王室的典藏和拜见天下大名人——典藏室主人周王室柱下史老聃的情景,心中便无比的喜悦。
仲春时节,中原大地到处是绿茵和鲜花,从曲阜去往洛邑的大路平坦而宽阔。孔子乘坐的两匹马拉的轻便小车坐着很舒服,又有南宫敬叔陪同,吃住有仆人照应,这样的差事真是美极了。舒畅的旅途显得短促,孔子一行很快来到了洛阳。
在并不太宽敞的典藏室,即东周保存所有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兼图书馆里,孔子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比孔子年长二十多岁。此时,老子已接近花甲之龄,雪白的头发,雪白的胡须,雪白的眉毛,疏朗飘逸,且双目炯炯有神,真是仙风道骨。
老子带领孔子参观了所有有价值的馆藏品,但孔子有点失望,觉得真不如鲁国太庙的礼乐器和文物收藏得多且保存得好。
其实,西周时镐京太庙和典藏室当年的收藏肯定是丰富齐全的,并在那里保存收藏好的同时还制造了双份才有可能赐给鲁国,如果是单件文物则一定收藏在镐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先后出现周厉王和周幽王这样荒唐、昏庸、残暴的天子,把好端端的周天下弄得分崩离析,无法保住镐京,于是周王室政权全部迁到了洛阳,原有的太庙和典藏室更顾不上了,带出来的文物和礼乐器也是很少的一部分。不过,鲁国自从建国以来便没有大的灾难,太庙也没有受到过损失,故当年韩宣子访问鲁国时赞叹天下之礼都在鲁国,那年孔子才十三岁。
参观完后,老子请孔子到自己家中吃晚饭。那时都是两顿饭,晚饭在下午的四五点,而冬季可能在下午的三点多。席间,两位谈论天下大势,孔子也如实讲述了鲁国的情况,谈论一些季平子违礼僭越之事,并讲述了尧舜以及“三王”的事迹,提出要继承古代圣贤的行为。
老子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意思是,“你所说的这些话,说话的人连骨头都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话还在罢了。他们掌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况且君子遇到好的时代就出仕展示才能,遇到不到好的时代就与世沉浮,混杂于俗人之中才可以安全。我听说,好的大商人把宝物和钱财深深隐藏起来,但表面上好像很虚空;君子具有很高的道德,但在衣着和表情上好像很愚钝。要去掉你的骄气和多欲的心理,克服你自得的神态和过分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所能告诉你的,不过就是这些而已。”
这些话是非常尖锐的,可以体会出孔子当年志向的远大,而这种志向在表情上都表现出来了,且还好议论当时的事和人,这无疑是很危险的。所以,老子凭自己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在周天子身边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对社会和当时天下大势看得太清楚了,因此这样直接警告孔子。
如今,尧舜时代和“三王”的开明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他们的话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可以的,而现在是什么世道?故老子提醒孔子要深藏不露,不要锋芒毕露,因为这样很危险。
老子的话还说明,他和孔子都读过许多相同的书。如果不是书中所写,这些骨头都烂之人说的话怎么能还在呢?其实,从尧舜的时代到老子和孔子的时代起码也有两千年左右了。
应该说,老子对孔子也是早就闻名,见面后更是喜欢这位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更可贵的是这位年轻人有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老子是从心里喜欢和佩服这个比自己几乎小一代的年轻人。
当然,老子以周王室柱下史的大名蜚声各诸侯国,孔子早就心向往之,如今一谈话更感觉此人的学问真是深不可测,是他平生从未见过的洞察古今的人物,敬佩至极。
孔子向老子问礼后,又向苌弘请教乐理。苌弘是周天子的贤臣,学问渊博。
之后,孔子又考察了天坛和地坛,宗庙和明堂。孔子看到明堂四面门墙上的壁画,上面有唐尧、虞舜的画像,还有夏桀和商纣的画像,善恶的面貌生动形象;又有周公抱着周成王背靠象征天子宝座的“斧扆”而朝南接见诸侯的图画。
所谓“斧扆”,是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具,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其上有斧形图案,所以称作“斧扆”。
孔子叹息道:“我现在才真正理解周公的圣明以及周朝所以王天下的原因。周朝之所以兴盛,原来是明镜可以映照人的形象,观察历史可以知道今天的社会问题。如果君主不理解古代先君是继承前代遗迹才平安生存的,松懈怠慢才危险败亡的道理,就与倒退着走却要超越前人一样了,这不就太糊涂了嘛!”
当孔子离开的时候,老子送出去很远,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原文,也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口语和我们今天非常接近。但是,其与现代汉语还是有一定距离,故还是翻译过来便于诸君理解。
老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赠送人钱财,仁德的人赠送人言语。我不是富翁,但窃取了仁人的名号,故只能送给你几句话:‘聪明地观察人和事物而深刻地议论他人,就接近于死亡了。知识渊博又善于辩论而揭发他人罪恶的人,对于自身的生命是有威胁的。作为人子就不要坚持自我观点而要服从,作为臣子也不要坚持自我观点而要服从。'”孔子频频颔首,表示感谢。
回鲁国的途中,南宫敬叔问孔子,老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是意味深长的几句话,大意是:“鸟,我知道是飞翔的;鱼,我知道是游动的;走兽,我知道是能奔跑的。奔跑的可以用网来捕捉它,游动的可以用钓鱼线来钓它,飞翔的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下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到底怎么活动和生活,就无法知道怎么办了。龙乘云气而上青天,见首不见尾。我今天见老子,就好像看到神龙一般。”
这段话完全用精彩的比喻来表现老子。孔子的意思是说,各种类型的人都能够认识,而老子是无法认识的一个人,见首不见尾,太高深莫测了。孔子这里明确把老子比喻为龙,而后来在楚国老子的家乡一带出现的许多隐士又把孔子比喻为凤,最明显的便是《楚狂接舆歌》直接称孔子为“凤”,这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访学回来,孔子办学的热情更高了,对自己也更加自信了。不料,鲁国出现了大的政治风波,打断了孔子办学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