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手稿本·拾伍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①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②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g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是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③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④。刘孝绰⑤之“梁皇长康强”⑥,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⑦也。)自李淑⑧《诗苑》伪造沈约⑨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⑩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这一则在手定稿中删去)
注解
①乾嘉:清代乾隆、嘉庆帝年号。
②周松霭先生春:周春,字屯兮,号松霭、黍谷居士,清代学者。
③梁武帝:名萧衍,字叔达,南朝兰陵(今江苏常州)人。萧衍博学能文,工书法,通乐律,笃信佛教,对梁代文学的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④u今作iu。
⑤刘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梁代诗人。
⑥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之臣皆倡和。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沈休文云‘偏眠船弦边’,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
⑦iɑn今作iɑnɡ。
⑧李淑:字献臣,北宋文学家。
⑨沈约,字休文,南朝文学家。
⑩诗中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史料记载,这是沈约最早提出的观点,但后人对此颇有疑义。
译文
双声、叠韵的理论,在六朝时期极为兴盛,唐代的人还有很多在使用。到了宋朝以后,就逐渐没有人再谈论它了,连双声叠韵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乾隆、嘉庆年间,我的同乡周春先生写了一本《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纠正了一千多年来的谬误,可称得上有功于文坛。他的书中说:“两个字声母相同叫做双声,两个字韵母相同叫做叠韵。”我认为:用现在各国语法通用的词语来表示,就是两个字子音相同叫做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中的“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声母都是g。《洛阳伽蓝记》中的“狞奴慢骂”,狞、奴两字,声母都是n。慢、骂两字,声母都是m。)两个字母音相同的,叫做叠韵。(如梁武帝的“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母音都是u。刘孝绰的“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母音都是iɑn。)自从李淑的《诗苑》伪造沈约的说法,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代的诗人便不再讲双声叠韵了,甚至也不再把这种技巧用在词作中。我认为如果能在词的音律悠扬的地方多用叠韵,音律急促的地方多用双声,那么所写之词吟颂起来,必然比前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可惜当代那些讲究音律的学者,还没有了解这一点。
赏析
在词的音律悠扬的地方多用叠韵,音律急促的地方多用双声,这的确可以使词作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但一首词的好坏与否并不在此,也不能为了音律音节牺牲掉词的意境,意境是判断一首词水平高低的标准,但凡一句词有好的意境,任何音律音节都不能成为束缚。所以说,王国维的论点固然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但却不能成为写词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