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晋时期的楷书
魏晋时期是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楷书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楷书多为小楷。魏晋楷书刚从隶书演变而来,虽然已经确立楷书的形式法则,但仍然带有隶意,具有古雅之美。代表性的书法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
三国魏 钟繇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人,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是书法史上第一位以楷书著称,并留有作品传世的书法家。他有深厚的楷书功底,同时也擅长隶书与行书。他对传统书法进行了创新,用楷书的横和捺取代了隶书的波磔笔画,还加入了篆书、章草中使转的笔法,使笔画变得圆活便捷,这些努力为楷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只是他的作品没有真迹存世,目前所见都是后代临摹的作品。钟繇的楷书名作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
钟繇的书法特点可以用“古朴”“自然”来概括。他的楷书大多用笔圆润,结体略扁,由于带有隶意,气质高古质朴。他的布局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随势多变,自然生动,根据字的大小、疏密来进行布局,字形大小不一,富有天真自然之美。庾肩吾在《书品》中说钟繇书法“天然第一”。钟繇的楷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初学者,特别是学习小楷,也可以多学习钟繇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
东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对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生长在书法世家,最初师从卫夫人,后来改学钟繇,并在其基础上精研体势,创造了妍美流变的“今体”。比较钟王二人的楷书,王书较钟书隶意少,钟书结体扁,质朴古雅,王书字形多长方,清秀流美。
王羲之擅长行书、楷书、草书。楷书作品有《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后代许多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闪耀的明星。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对王书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
三国魏 钟繇《宣示表》(局部)
小贴士
波磔:隶书写横的时候起笔圆润,像蚕宝宝的头;收笔的时候扬起上挑,像大雁的尾巴,这一笔有一波三折的律动感。称为“波磔”,也称“雁尾”。
东晋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自幼从父习书,楷书风格类其父,后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与王羲之相比,“父内擫,子外拓”。献之的楷书具有天真超逸、潇洒倜傥之美,与其父相比,更为风流奔放。楷书代表作有《洛神赋》。
三国魏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三国魏 钟繇《贺捷表》(局部)
东晋 王羲之 《乐毅论》(局部)
《乐毅论》,小楷,真迹不传。该书用笔平和含蓄,结体趋方,典雅妍美。唐朝书法家褚遂良在《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中将其列为正书第一。
东晋 王献之《洛神赋》(局部)
王献之的《洛神赋》是著名的小楷作品,真迹不传,后世流传的有墨迹临本和刻本。当今留存于世的只有刻本,此刻本原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从这件小楷作品可以看出,王献之楷书“笔墨神逸、气骨雄骏”,“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结体疏朗,字势开张,有大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