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光圈控制曝光与景深
光圈的结构
光圈是相机镜头内部的一个组件,它由许多金属薄片组成,金属薄片不是固定的,通过改变它的开启程度可以控制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光圈开启得越大,通光量就越多;光圈开启得越小,通光量就越少。摄影师可以仔细对着镜头观察在选择不同光圈时叶片大小的变化。
高手点拨:虽然光圈数值是在相机上设置的,但其可调整的范围却是由镜头决定的,即镜头支持的最大及最小光圈,就是在相机上可以设置的上限和下限。镜头可支持的光圈越大,则相机在同一时间内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线,从而允许我们在更暗的环境中进行拍摄:当然,光圈越大的镜头,其价格也越贵。
光圈是控制相机通光量的装置,光圈越大(F2.8),通光量越多;光圈越小(F22),通光量越少
XF 16-55mmF2.8 R LM WR
XF 56mmF1.2 R APD
XF 55-200mm F3.5-4.8 R LM OIS
上面展示的3款镜头中,富士龙XF 56mmF1.2 R APD是定焦镜头,其最大光圈为F1.2;富士龙XF 16-55mmF2.8 R LM WR为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无论使用那一个焦段进行拍摄,其最大光圈都能够达到F2.8;富士龙XF 55-200mmF3.5-4.8 R LM OIS是浮动光圈的变焦镜头,当使用镜头的广角端(55mm)拍摄时,最大光圈可以达到F3.5,而当使用镜头的长焦端(200mm)拍摄时,最大光圈只能够达到F4.8。
当然,上述3款镜头也均有最小光圈值,XF 16-55mmF2.8 R LM WR、XF 55-200mmF3.5-4.8 R LM OIS的最小光圈为F22,XF 56mmF1.2 R APD的最小光圈为F16。
通过镜头的底部可以看到镜头内部的光圈金属薄片
设定方法
选择A挡光圈优先或M全手动曝光模式。在使用A挡光圈优先和M挡全手动曝光模式拍摄时,转动镜头光圈环来调整光圈大小。
光圈值的表现形式
光圈值用字母F或f表示,如F8(或f/8)。常见的光圈值有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36等,光圈每递进一挡,光圈口径就会缩小一部分,通光量也随之减半。例如,F5.6光圈的进光量是F8的两倍。
当前我们能见到的光圈数值还包括F1.2、F2.2、F2.5、F6.3等,但这些数值不包含在光圈正级数之内,这是因为各镜头厂商都在每级光圈之间插入了1/2(如F1.2、F1.8、F2.5、F3.5等)和1/3(如F1.1、F1.2、F1.6、F1.8、F2、F2.2、F2.5、F3.2、F3.5、F4.5、F5.0、F6.3、F7.1等)变化的副级数光圈,以便更加精确地控制曝光程度,使画面的曝光更加准确。
不同光圈值下镜头通光口径的变化
光圈级数刻度示意图,上排为光圈正级数,下排为光圈副级数
光圈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摄影师都会选择比镜头最大光圈小一至两挡的中等光圈,因为大多数镜头在中等光圈下的成像质量是最优秀的,照片的色彩和层次都能有更好的表现。例如,一只最大光圈为F2.8的镜头,其最佳成像光圈为F5.6~F8。另外,也不能使用过小的光圈,因为过小的光圈会使光线在镜头中产生衍射效应,导致画面质量下降。
Q:什么是衍射效应?
A:衍射是指当光线穿过镜头光圈时,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弯曲的现象。光线通过的孔隙越小,光的波长越长,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因此,在拍摄时光圈收得越小,被记录的光线中衍射光所占的比例就越大,画面的细节损失就越多,画面就越不清楚。衍射效应对APS-C画幅数码相机和全画幅数码相机的影响程度稍有不同,通常APS-C画幅数码相机在光圈收小到F11时,就能发现衍射效应对画质产生了影响;而全画幅数码相机在光圈收小到F16时,才能够看到衍射效应对画质产生了影响。
使用镜头最佳光圈拍摄时,所得到的照片画质最为理想『焦距:18mm┆光圈:F11┆快门速度:1/250s┆感光度:ISO200』
光圈对曝光的影响
如前所述,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增大一挡,则曝光量增加一倍,例如光圈从F4增大至F2.8,即可增加一倍的曝光量;反之,光圈减小一挡,则曝光量也随之减少一半。换言之,光圈开得越大,通光量就越多,所拍摄出来的照片越明亮;光圈开得越小,通光量就越少,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也就越暗淡。
下面是在焦距为60mm、快门速度为1/40s、感光度为ISO800的特定参数下,只改变光圈值拍摄的一组照片。
光圈:F10
光圈:F8
光圈:F6.3
光圈:F5.6
光圈:F3.5
光圈:F2.8
通过这一组照片可以看出,在其他曝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光圈逐渐变大,进入镜头的光线不断增多,所拍摄出来的画面也在逐渐变亮。
理解景深
简单来说,景深即指对焦位置前后的清晰范围。清晰范围越大,即表示景深越大;反之,清晰范围越小,即表示景深越小,画面中的虚化效果就越好。
景深的大小与光圈、焦距及拍摄距离这3个要素密切相关。当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或者使用长焦距或大光圈拍摄时,都能得到对比强烈的背景虚化效果;反之,当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较远,或者使用小光圈或较短焦距拍摄时,画面的虚化效果就会较差。
另外,被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距离也是影响背景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当被摄对象距离背景较近时,即使使用F1.8的大光圈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但被摄对象距离背景较远时,即使使用F8的光圈,也能获得较明显的虚化效果。
Q:景深与对焦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A:景深是指照片中某个景物清晰的范围。即当摄影师将镜头对焦于某个点并拍摄后,在照片中与该点处于同一平面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而位于该点前方和后方的景物则由于没有对焦,因此都是模糊的。但由于人眼不能精确地辨别焦点前方和后方出现的轻微模糊,因此这部分图像看上去仍然是清晰的,这种清晰会一直在照片中从焦点向前、向后延伸,直至景物看上去变得模糊到不可接受,而这个可接受的清晰范围,就是景深。
Q:什么是焦平面?
A:如前所述,当摄影师将镜头对焦于某个点拍摄时,在照片中与该点处于同一平面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而位于该点前方和后方的景物则都是模糊的,这个清晰的平面就是成像焦平面。如果摄影师的相机位置不变,当被摄对象在可视区域内的焦平面做水平运动时,成像始终是清晰的;但如果其向前或向后移动,则由于脱离了成像焦平面,因此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景物模糊的程度与其距焦平面的距离成正比。
虽然对焦点在中间的财神爷玩偶上,但由于另外两个玩偶与其在同一个焦平面上,因此3个玩偶均是清晰的
虽然对焦点仍然在中间的财神爷玩偶上,但由于另外两个玩偶与其不在同一个焦平面上,因此另外两个玩偶是模糊的
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是控制景深(背景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在相机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大。如果在拍摄时想通过控制景深的大小来使自己的作品更有艺术效果,就要学会合理使用大光圈和小光圈。
在包括富士X-T4/T3在内的所有数码微单相机中,都有光圈优先曝光模式,配合上面的理论,通过调整光圈数值的大小,即可拍摄不同的对象或表现不同的主题。例如,大光圈主要用于人像摄影、微距摄影等,通过虚化背景来突出主体;小光圈主要用于风景摄影、建筑摄影、纪实摄影等,以便使画面中的所有景物都能清晰呈现。
从示例图可以看出,光圈越大,图片中的前、后景深越小;光圈越小,图片中的前、后景深越大,其中,后景深又是前景深的两倍
从示例图可以看出,当光圈从F1.4逐渐缩小到F16时,画面的景深逐渐变大,也就是使用的光圈越小,画面中处于后方的玩偶就越清晰
Q:焦外效果跟光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
A:焦外效果跟焦段、距离、光圈都有关系,但在前两者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的光圈叶片越多、越圆,实际拍摄后的焦外效果就越圆润、越好看。正因为如此,光圈叶片的数量与形状是评定镜头优劣的重要指标。
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拍摄时所使用的焦距越长,则画面的景深越小,可以得到更强烈的虚化效果;反之,焦距越短,则画面的景深越大,越容易呈现主体前后都清晰的画面效果。
通过将使用从广角到长焦的焦距拍摄的花卉照片对比可以看出,焦距越长,则主体越清晰,画面的景深越小
高手点拨:焦距越短,视角越广,其透视变形也越严重,而且越靠近画面边缘,变形就越严重,因此,在构图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尤其在拍摄人像时,要尽可能将人物肢体置于画面的中间位置,特别是人物的面部,以免发生变形而影响美观。另外,对于定焦镜头来说,我们只能通过相机前后的移动来改变相对的“焦距”,即画面的取景范围,拍摄者越靠近被摄对象,就相当于使用了更长的焦距,此时同样可以得到更小的景深。
拍摄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容易得到小景深的强烈虚化效果;反之,如果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较远,则不容易得到虚化效果。
这一点在使用微距镜头拍摄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当镜头离被摄体很近的时候,画面中的清晰范围就变得非常小。因此,在人像摄影中,为了获得较小的景深,经常采取靠近被摄者拍摄的方法。
下面为一组在所有拍摄参数都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镜头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时拍摄得到的照片。
通过左侧展示的一组照片可以看出,当镜头距离主体位置的玩偶越远时,其背景的模糊效果也越差。
背景与被摄对象的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画面中的背景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越远,则越容易得到小景深的强烈虚化效果;反之,如果画面中的背景与被摄对象位于同一个焦平面上,或者非常靠近,则不容易得到虚化效果。
下面为一组在所有拍摄参数都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被摄对象距离背景的远近拍出的照片。
通过上面展示的一组照片可以看出,在镜头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前面的木偶与后面的两个木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后面的木偶虚化程度也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