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神职人员手持权杖传达神的旨意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❶
❷
❸
❹
君王,国君,“君”是怎么演变成这样至高无上的称谓的呢?
君,甲骨文字形❶ ,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只手持着一根杖子,下部是“口”。这根杖子可不是一般的杖,而是神杖,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持有。下部的“口”是指用口发布命令。整个字形会意为神职人员传达神的旨意。金文字形❷ ,“口”被覆盖了。金文字形❸,笔画更粗更美观。小篆字形❹,上部略有变异。
《说文解字》:“君,尊也。从尹口,口以发号。”“尹”是部落酋长之称,只有他可以握有权杖。白川静先生则认为这个字下部的“口”并非是指嘴巴,而是“置有向神祷告的祷词的祝咒之器”,因此,“君”会意为“手持神杖、诵咏祷辞、能够召请神灵降临的巫祝的首长。巫祝的首长拥有统治权,因此氏族的首长谓‘君’”。白川静先生最为卓异之处在于从不把“口”字当作口腔之“口”,而是认作一种祭祀的器具,他自己的术语是“祝咒之器”,里面装有各种祷词。如此一来,“君”就成为一种神职,进而引申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尚书》的定义:“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不过,除了国君的义项之外,“君”还有其他特定的称谓。天子、诸侯、卿、大夫,拥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都称“君”;夫人也可称“君”;也可称父母为“君”,比如“严君”;妾称夫为“君”;妻子称丈夫为“君”;丈夫称妻子为“细君”,东方朔的妻子叫细君,后来就用作妻子的通称。诸如此类,不再赘述。
“君子”是儒家学说中的理想人格,班固《白虎通》解释道:“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王安石解释得更清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孔子曾经总结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他的心目中,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戒的是女色;等到成年了,血气方刚,戒的是争斗;等到老了,血气已经衰败,戒的是贪得无厌。
孔子还总结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他的心目中,君子还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上位的人,敬畏圣人之言。君子还有九思,即九种要用心考虑的事:“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看要看得明确;听要听得清楚;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谦恭;说话要考虑是否忠厚诚恳;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惑要考虑向人请教;生气时要考虑到后果;遇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考虑是否合于义。这些都是儒家对“君子”的要求。
至于“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说法,出自《庄子》一书:“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郭象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因没有利益所以淡,因天性相合所以亲。孔颖达疏:“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如两水相交,寻合而已。”贤者之间的友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人们口头上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后面还跟着一句“小人之交甘若醴”,小人的友谊像甜酒一样甘甜,可这种甘甜却是出于利益的考量,不是出自本心和天性,因此当得到利益或者利益失去之后,立马就会翻脸断交。君子和小人对待友谊的态度从这两句话里可以区分得清清楚楚。
《湘君湘夫人图》明代文徵明绘,纸本淡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诗人、书画家。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行、草书,尤精小楷。擅山水,笔墨苍润秀雅,兼善花卉、人物,名重当代,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湘君湘夫人图》是根据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章而作。作者自称此图仿赵孟頫和钱选,追求一种古意,人物造型来自晋代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用高古游丝描,施朱红及白粉,人物修长飘逸,格调清雅。
画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设色古淡,有神光离合之感。湘君和湘夫人为湘水之神,一说即尧的两个女儿,也就是舜的妻子娥皇、女英。舜死后,二妃悲伤不已,泪染青竹,死于江湘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