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龄空间需求
从脱离母体到个体独立,这个过程应该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然发生的。孩子对自我空间的需求,和他们内心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一样,也是逐渐变化的。
0~1岁:完全共享
0~1岁的宝宝刚刚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对安全感有着极高的需求,每时每刻都希望和妈妈在一起,恨不得能一直黏在她的怀里。这个时期的孩子几乎没有自理能力,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安全,我们也想要每时每刻地照看他。
这个时候的孩子也许会有一张自己的婴儿床,也许只是爸爸妈妈大床上的一处小小位置;也许会有一张柔软的爬行垫,也许只能在床上做做运动……但基本上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的空间,还是完全共享的。我们只需要在家里找出一些位置,来收纳好这个家庭新成员的物品就可以了。
1~6岁:共享但有边界的区域
学会走路之后,孩子的活动空间就突然变大了。你不知道他会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扔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会把家里的什么东西抓过去玩一会儿。整个家都变成了孩子的地盘,爸爸妈妈要开始在空间上着手,去引导孩子的整理意识了。
游戏区的建立就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在客厅给孩子找到一个空间,放上玩具收纳柜,或者几个收纳盒,这是他的第一个小空间。这个时候,孩子还是需要和大人共享活动区域的,也非常依赖大人的陪伴。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照看和陪伴孩子。就算孩子乱扔玩具,妈妈也可以告诉自己“只是孩子的玩具弄乱了而已”,而不必为此过于焦虑。
无论此前是否进行过整理的启蒙,你都会发现孩子在3岁多时突然会主动做一些整理的工作了,因为他们上幼儿园了。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的东西都被安排了固定的位置,每个人的书包都有固定的柜子,水杯有固定的格子,衣服也会有固定的挂钩,而且上面都会贴上主人的照片或名字。孩子第一次有了物品“归属”的认知。通常情况下,老师也会开始教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拿,用完之后,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
回到家里,我们就可以延续这种模式,把孩子的好习惯固化下来。
在幼儿园,小朋友的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
客厅一角可以作为孩子的玩耍区
有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儿童房,有的孩子还在跟父母共享空间。无论哪一种情况,玩具和书籍都变得更多了,要在家里建立功能分区,按照物品的种类使用专门的收纳工具,分门别类地管理。固定收纳的位置后,不要轻易变动。
如果没有儿童房,就把玩具收纳架作为标志,让孩子参与对这个边界的遵守,识别家里每个人的私人区域和公共区域,互相尊重。
6岁后:独立的空间
6岁后就要为孩子上学做准备了,这时候我们通常都需要对亲子空间进行一次较大的改造。
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小学生,他们开始想要做一些不需要我们陪、也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事情了。把儿童房完全交给孩子,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就算没有儿童房,也要在大房间里隔离出一个完全独立的小空间。记住我们最开始的原则:不要在这里放任何大人的物品!
孩子对玩具的需求,逐渐过渡为对书籍和文具的需求,收纳工具也要相应进行更新。以前坐在那里做手工的小桌子,也要换成宽敞一点儿、能够舒舒服服做功课的书桌。
有了独立的空间之后,把它慢慢交给孩子自己去管理。要相信孩子,只要拥有了自主权和责任感,慢慢地一定会越做越好。
上学后就要有自己的书桌了
面积再小,也是专属自己的儿童房
儿童房的功能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