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隶书24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古隶篇

第三讲 古隶《青川木牍》

一、隶书初识

隶书也称“佐书”,传为程邈所创,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主要是由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隶书初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到东汉达到巅峰。在中国书法史上将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也称作“古隶”和“今隶”。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被称作“隶变”。隶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从半隶半篆到完全脱去篆体,完全形成的阶段,其特征也是有所不同的。最初的隶书,篆体痕迹明显,字形偏长,波折不明显;到东汉成熟时期展现出隶书独有的特点,字形偏扁且左右开张,主笔画蚕头燕尾,圆笔少,方笔多。成熟的隶书还被称作“八分书”。

二、古隶初识

中国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的字体。古隶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笔画。

古隶即早期隶书,源于战国时秦人对篆文的书写简化。汉字由篆至隶产生的变化,史称隶变。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用牛筋、丝线、麻绳编起来,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而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古隶一直沿用到西汉早期,并逐渐接近后来成熟的隶书。古隶代表作有《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从这些作品可清晰窥见战国秦文隶变和西汉时古隶演化为成熟隶书的鲜活迹象。

三、《青川木牍》初识

《青川木牍》198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为墨书秦隶,笔法流畅,率意而不呆板,结体错落有致,并有篆籀遗韵,有些字形已体现篆隶之间的转化轨迹。

《青川木牍》局部

《青川木牍》正面记载了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王命令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写的是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

《青川木牍》比《云梦秦简》早约80年,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早约88年,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字体和秦简上的秦隶极为相似,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隶书,说明秦朝时既有篆书(官方文书的规范字体),也有隶书(非官方用的简化字体)。

四、如何写好《青川木牍》

1.《青川木牍》基本特征

《青川木牍》用笔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横势强烈。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其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些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

《青川木牍》简率的用笔意识、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均衡、对称、凝重的美感已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它已展现了一种与金文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

2.《青川木牍》临习

临习《青川木牍》时应注意字形结构保留有篆书的成分,用笔上改婉长为直短,线条、点画显现出起伏和波势,是一种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书体。

《青川木牍》与以前及当时钟鼎上所铸金文相比较,有许多差别,临习时注意其特点是: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横势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

五、古隶临摹和创作对比

饶宗颐书法作品

《青川木牍》局部

作者临《青川木牍》单字

毛国典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