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而 第 一
子①曰:“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
①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一书中“子曰”都是孔子所讲的话。
②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 习:“习”字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④ 说: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 愠:怨恨,不满。
孔子说:“学到了东西又常常去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
① 令色:好的脸色。这里指假装和善。
② 鲜:少的意思。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④不习乎?”
①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门生。
② 三省:多次反省。
③ 忠: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 传:老师讲授的功课。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悌,谨④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⑤,行有余力⑥,则以学文⑦。”
①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③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悌,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兄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 仁:有仁德之人。
⑥ 行有余力:做到之后还有余力。
⑦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兄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④友不如己者⑤,过⑥则勿惮⑦改。”
① 重:庄重、自持。
② 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与上句联系起来就可理解为:一个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
③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④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⑤ 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
⑥ 过:有了过错。
⑦ 惮:害怕、畏惧。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①也。恭近于礼,远②耻辱也。因③不失其亲,亦可宗④也。”
① 复:实践。
② 远:避免。
③ 因:依靠。
④ 宗:推崇而效法。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的承诺会得到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以亲近的人,也就可以带领他们取得成功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① 就:靠近。
②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 正:匡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① 患:担忧、害怕。
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