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炙 在火上烤一块肉

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孟子》

“炙”这个字牵涉我国古代各种烧烤肉食的方法。

炙,小篆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简单明了,就是一块肉放在火上烤。《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一个古文字形B,上面肉的形状更加明显。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古时带毛的肉在火上烧,或者用泥裹起来烧叫炮(p1o);将去毛的肉直接放在火上猛烤叫燔(f1n);将去毛的肉在火上熏烤叫炙(zh#)。《诗经·瓠叶》中的这段描述很传神:“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对待兔子头这道美味,先涂泥裹烧去毛,然后在火上猛烤,最后再在火上慢慢熏烤。由此,“炙”也可以引申为名词,意思是烤熟的肉食。比如李白有诗:“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将烤熟的肉给朱亥吃,举起酒杯向侯嬴劝酒。

孟子说过一段话:“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意思是: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说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更何况亲身受到过他们熏陶的人呢?朱熹解释“亲炙”一词:“亲近而熏炙之也。”我直接在您面前被您烧烤,比喻直接接受别人或老师的教诲或传授。“炙”的这个意思还体现在成语“炙手可热”中,杜甫有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刚刚接近就感觉烫手,比喻权势者气焰之盛。刚刚烤熟的肉很热,因此“炙”又引申出在太阳底下曝晒的意思。嵇康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一句话:“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意思是乡野之人晒太阳取暖,以阳光曝晒背部为快事,又以随处可见的水芹为美味,于是就想将这两样东西献给皇帝,表示对皇帝的效忠。如此微薄又毫不稀罕的两样东西,野人却认为是世间至乐,真是可笑之极!因此嵇康感叹说:“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最有趣的是“脍炙人口”这个成语。脍读作ku3i,指切细的肉或鱼。《孟子·尽心下》中讲了一个故事。曾子(即曾参)的父亲曾皙(即孔子的学生曾点)喜欢吃羊枣。羊枣是一种黑枣,因为颜色和形状都像羊屎,所以俗称“羊矢枣”。曾子的父亲死后,曾子从此就不再吃羊枣。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对曾子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于是向老师请教说:“脍炙与羊枣孰美?”切细的肉、烤肉和羊枣相比,哪个味道更好?

孟子回答道:“这还用问?当然是脍炙的味道更好了。”

公孙丑又问:“曾子的父亲生前同样也喜欢吃脍炙,如果是为了纪念父亲,他干脆连脍炙也不要吃了,为什么偏偏不吃羊枣?”

孟子回答道:“脍炙是人人都喜欢的,羊枣却只有曾皙一个人喜欢吃。就像避讳是避讳名而不避讳姓,姓是人人都有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古时候,遇到和父亲的“名”相同的字时,就要避讳这个字,或者有意缺笔,或者用同音字替代,但是却不用避讳姓,这是因为“姓”是人人都有的,而“名”则是一个人独有的。“脍炙所同也”,脍炙就像“姓”,是人人都喜欢的;“羊枣所独也”,羊枣就像“名”,只有曾皙一个人喜欢吃。因此曾参就像避讳独有的“名”一样,避讳父亲爱吃的羊枣。

听了老师这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公孙丑恍然大悟,我们也恍然大悟。

孟子的原话是“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后来人们就从这句话里引申出“脍炙人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人都赞美的事情或者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