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三足两耳的煮食器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
《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者,螭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许慎的这段解释分为两层意思:“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这层意思是说,鼎起初是烹煮食物的食器,用来调和五味;“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者,螭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天休的意思是天赐福佑,这层意思是说,大禹铸鼎,置之山林川泽能够辟邪,魑魅魍魉等妖魔鬼怪见之望风而逃,鼎从单纯的食器变得具有了法力。但是“鼎”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法力呢?
大禹时就能够铸鼎,那么甲骨文中一定已经有了这个字。鼎,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鼎的两耳,中间是鼎的腹部,下面是鼎的三足。甲骨文字形B,鼎腹更加突出。金文字形C,耳、腹、足仍然历历可见。小篆字形D,字形加以美化,虽然看不出来鼎的形状,但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一路演化的痕迹来看,大致还可以猜测出鼎的样子,不过下面变成了四足。
禹把天下分成九州,把九州的青铜集中在一起铸造了九只鼎,在鼎上镌刻着全国的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一鼎代表一州,九鼎集中存放在夏王朝的都城。从此,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称,鼎也从单纯的食器变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有个成语叫“一言九鼎”,就是从这里来的,比喻人说话的分量很重,一句话抵得上九鼎的重量,也用来比喻极其信守诺言。
九鼎铸成之后,夏传商,商传周,周代末年,王室衰微,许多强大的诸侯国都觊觎九鼎。有一次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来到洛河的时候,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前来犒劳楚军,“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有取而代周之意,因此古人就把图谋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周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就神秘地失踪了,虽然有过种种离奇的说法,秦始皇甚至还亲自前往泗水打捞,但九鼎再也没有出现过。
鼎是国之重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是丝毫不得僭越的。因此贵族之家吃饭时要“列鼎而食”,意思是将允许使用的几个鼎按照大小排列起来,从大到小根据等级制依次而食。这是古代社会等级制的真实写照。
“鼎”的引申义很多,鼎是烹煮食物的食器,因此引申出“鼎沸”一词,用鼎中的沸水来形容动乱的局势。鼎为三足,故有“三足鼎立”这一成语。鼎为国家重器,因此引申为显贵,比如鼎臣、鼎族、大名鼎鼎。鼎代表国家政权,因此政权的易手被称作“鼎革”,革是革旧,鼎是鼎新,代表着新政权的建立。
《玩古图》(局部)明代杜堇绘,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杜菫,字惧男,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丹徒(江苏镇江)人,约活跃于明代中期,与当时著名的文人仕宦多有交游。他兼擅人物、界画、山水、花卉,现存画迹以人物故事画为主,对明代中后期人物画影响深远。
《玩古图》为杜堇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反映了明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赏玩品鉴古器物的风尚。画中描绘庭园一角,两名士人在屏风前赏鉴黑漆长案上的鼎彝古物。画中家具器用雅致华丽,体现了主人的财富与品位。案旁长须文士正蹙眉审视一件青铜鬲,情态极为专注。案上器物琳琅满目,古色烂然,包括青铜器、瓷器、金器。靠近画面前端,有一只兽面夔纹扁足方鼎,旁边是一件哥窑米黄釉鼎式炉。其余包括碗、洗、博山炉、豆、钟、玉璧等,看似件件来历不凡。作者于画上题款曰:“玩古乃常。博之志大。尚象制名。礼乐所在。”显示出主人情志不在这些器物本身,而在于探寻古代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