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既 吃饱饭扭过头去打嗝

君既食,又饭飧 ——《礼记》

“既”这个字今天只用作副词,表示“已经”,比如“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已经来了,就在这里安下心吧。不过,这个字刚造出来的时候,并不是虚词,而是一个指称具体动作的实词;更有趣的是,很多人分不清楚“既”和“即”的区别,因而常常用错,但是在古人那里,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既,甲骨文字形A,右边是一个高脚食器,左边是一个半跪着的人。古人吃饭呈跪姿,但这个半跪着的人虽然身体向着食器,大大张开的嘴巴却向后面转了过去。甲骨文字形B,半跪着的人换到了右边,仍然转过头去。甲骨文字形C,食器中的一横表示里面所盛的食物。

李孝定先生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说:“契文像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也。”其实这个人并非“顾左右”,而是已经吃饱饭,扭过头去张嘴打饱嗝。这就是字形中嘴巴张开的原因。

对比一下“即”的甲骨文字形D,这个半跪着的人面向着食器,显然正准备开始吃饭。罗振玉先生总结说:“即像人就食,既像人食既。”“即”和“既”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即”表示即将,即将开始吃饭;而“既”则表示完成,已经吃完饭了。明白了这个区别,就再也不会用错这两个字了。

既,金文字形E,大同小异。小篆字形F,食器和张嘴打饱嗝的人形都不太像了,但循着甲骨文和金文的痕迹,还是约略能够看出一点样子。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既”字,则完全失去了所象之形。

《说文解字》:“既,小食也。”所谓“小食”,是指先秦时期一日两餐制的晚餐。罗振玉先生质疑说:“许君训既为小食,谊与形为不协矣。”意思是说:“既”的本义明明是吃饱了饭,跟“小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小食”吃完之后,一天也就结束了,因此也可以将“小食”视为引申义。

《礼记·玉藻》中有一段臣子侍食国君的礼仪规定:“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君既彻,执饭与酱,乃出授从者。”

“覆手”指吃完饭后,把手覆在嘴边,抹去污迹;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则认为乃是吃饱后的拱手之礼。国君尚未做这个表示吃饱的动作之前,臣子不敢“飧”,这里的“飧(sūn)”指用水浇饭。国君“既食”,吃饱之后,臣子还要用水浇饭,再劝君食。古人食礼的最后一道饭都称“飧”,即吃完之后,再用水浇饭,因其利口,表示还可以再吃一点才能彻底吃饱之意,同时也表示主人饭食之美。也有学者认为臣子用水浇饭,吃三口,乃是再劝国君进食的礼仪。

“彻”指撤去馔食。国君吃饱撤去馔食之后,臣子才可以撤去自己的馔食,出门将剩下的饭和酱授给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