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国、两晋篇
第 三 讲 楷书《宣示表》
一、《宣示表》初识
《宣示表》,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期魏国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刻本见《淳化阁帖》《大观帖》,传为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共18行,295字,字字古朴典雅、韵味有余。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以宋拓本为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宣示表》局部
《宣示表》与钟繇其他作品相比,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人,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他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东晋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二、如何写好《宣示表》
1.《宣示表》背景
梁武帝萧衍赞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宣示表》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王羲之(字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之后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是“楷书之祖”。
钟繇精思学书30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
2.《宣示表》基本特征
《宣示表》风格直接影响“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宣示表》娟秀古雅,小楷中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篇幅不大,但内容诚恳,字体端庄,气质高雅。整幅气脉连贯顺畅,行距较为宽绰疏朗,字距则稍密而大小相宜,信笔所至,情态各异。用笔玉润珠圆、干净利落,虽然多有侧锋落笔,但笔势内敛含蓄,而且总是回锋收笔,潇洒自如,因而线条温润纯朴、敦实可爱。
《宣示表》用笔风格协调一致又丰富多变,不同书写的点画放在字体的结构中,给严肃的楷书增添了不少情趣,使笔画复杂的字有了透气的机会。长横则行笔中注重提按及力度的轻重,使长横在书写过程中既流畅又具有弹性,表现出富有流动节奏的美感,反映出行笔中轻重徐疾的性格,各种笔画之间还有相互对比映衬和扶持拉动的结字特征。
3. 《宣示表》临习
若要真正写好《宣示表》,首要一点是认真读帖,多写,多体味。开始是有意识地、被动地,等到纯熟至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及至此时,便无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
三、楷书临摹和创作对比
曾来德书法作品
崔伟书法作品
作者临《宣示表》单字
《宣示表》局部
曾来德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