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读写对接
适用主题
一、民本思想,以人为本
【解读】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崛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子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国家治理必须要“以人为本”。
真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材料内容突出了中国“变化”。
材料内容一部分是写国际上的中国“变化”,突出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写国内的“变化”,公众的评价,则依次列出六个方面。题目要求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作这样的文章最怕的是空洞、虚假,套话连篇。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见要求写的应该是具体且丰富的,要“以小见大”,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切身体验,从自身下笔,写家庭、家乡的生活巨变;也可以旁观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感受。不要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聚焦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方面,集中笔墨,突出重点,写深写透,只求一叶肥厚,不求枝繁叶稠;只求一花独放,不求春色满园。最后再反过来“小题大做”,扣住题旨,从小事中理性概括出国家“经济发展”的某一特点。
示范文段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老百姓就是这水,而统治者是舟。若想在航行中顺利前进,掌舵者就必须懂“水”,充分地利用水的力量使舟向前航行。古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向统治者诉说着“人民”的重要性,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这就是赵威后所说的“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苟无民,何有国”。因此,统治者若想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就必须“以民为本”,想民所想,思民所忧,解民所需,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可长治久安。
二、重视人才和创新
【解读】《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赵威后先后询问齐国处士和有德之人,体现出其选贤任能的政治思想。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历代统治者无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唐太宗曾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可以说,凡是中国历史上稳定繁荣的时期,都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论述,他说,“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考题链接
(2016年北京市朝阳区一模卷)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儿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立意分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示范文段
古往今来,我国各朝各代都注重人才的培养,而当今世界更是一个人才取胜的社会。《赵威后问齐使》中谈到的锺离子、叶阳子、北宫之女,都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才、有德之士”,是齐国的人才。而当下,我们提倡“匠人精神”,是对当今人才精神的一种集中定位,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匠人”,都需要“匠人精神”作为行业引领。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具体标准有所不同,但重用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则是历史共通的话题。
三、沟通的艺术与语言的魅力
【解读】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混战不休,列国之间进行着悄无声息的外交战,而各国的外交手段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时,沟通便是极为重要的一门学问。《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开头便以“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未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对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以三“无恙耶”发问,文章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
真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广东卷)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 郁离子· 冯妇》 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题目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正确解读材料,寓言中的人物因为发音问题导致语言沟通产生障碍,最终酿成悲剧。可见“语言沟通”在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为此,在生活中运用正确的语言沟通至关重要。而语言沟通又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交流,如何让沟通最为有效,除了保证语言准确无误,还应讲究沟通的艺术。
示范文段
《赵威后问齐使》中虽无语言障碍,但却处处充满着沟通的艺术与语言的魅力。假想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没有用直率而尖锐的反问回答、没有“进而问之”的话,可能就不会取得外交上的胜利。赵威后的“问”为我们展现了在沟通中提问艺术的魅力。现今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微信、微博等媒体的出现而变得日渐便捷,但却缺少了温度,甚至有时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确实在交流,但是沟而不通!如何做到“沟而通”,如何实现有效沟通,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