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词搜索
作者:北宋·范仲淹
题目:《渔家傲》
亮点:浑厚深沉,真挚感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军驻扎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一首有争议评价的作品。欧阳修曾评价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实在不妥。但撇开政治思想,另一些评论家却称赞这首词写得“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情。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饮一杯浊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燕然山在哪里?为什么要在那里刻上功绩才能回去?
其实即使从政治角度上看,这首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两汉时代,汉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但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时,窦宪将军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记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虽然思乡心切,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便继续忠心耿耿留守边陲,可见他在哀伤背后坚定的报国之志。所以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其实并不正确。
范仲淹的父亲很早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长山县的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县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从早读到晚,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为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点醋汁,吃完继续读书,所以后世对他有“断齑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这样过了快三年,长山县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身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来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备感震惊,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等到将来建功立业,再接母亲回来颐养天年。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带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