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词搜索
作者:唐·刘禹锡
题目:《竹枝词》
亮点:通俗易懂,新颖生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刘禹锡将这种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世影响很大。竹枝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这首诗模仿了民间情歌的手法,运用了谐音双关,描写一位少女听到心上人的歌声,好似“无情”,却又“有情”,对方的情意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让少女产生又疑又喜的复杂心情。
江边的杨柳青青,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却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除了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竹枝词还有什么特点?
好的竹枝词往往还写得极为风趣诙谐,又常常在这种风趣诙谐里蕴藏绝妙的讽刺或发人深省的意味,如“朽木难雕从古说,添些粪土捏成坯。自经妙手施丹垭,尽属封侯拜将材。”全诗没有一个脏字,却把清代腐朽的统治者们骂了个痛快淋漓。又如“健儿拥护出京都,鹤子梅妻又橘奴。都道相公移眷属,原来小事不糊涂。”诗中将“大事不糊涂”改成“小事不糊涂”,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清廷大吏们纷纷携眷逃出城外,只顾小家不顾百姓,只想个人安危,不管国家兴亡的丑恶嘴脸,刻画得一览无余。
《清代北京竹枝词》还有一首写致美斋小吃的:“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把致美斋馄饨之好,写得有滋有味,幽默俏皮,令人垂涎欲滴。
这种风趣诙谐的风格后来成为区别竹枝词与律诗绝句的标志之一。

唐顺宗李诵继位,大权旁落到王叔文、王伾手中。王叔文觉得自己声望不高,于是提拔了一大批青年官员如刘禹锡、柳宗元等,开始了有声有色的“永贞革新”。 据说王叔文常常将刘、柳二人请入宫中议事,对他们的意见无不遵从。所以刘、柳这一批青年官员在改革中十分风光,朝中只要有人弹劾刘禹锡,刘禹锡便想办法把这人免职或贬谪,弄得其他官员,人人自危。可惜不久顺宗驾崩,宪宗即位,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叔文母亲病逝,他不得不回家居丧,历时一年的“永贞革新”全面失败。在宦官的操纵下,朝廷将王伾、王叔文贬往外地(第二年更将二人处死),参与改革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主将分别被贬往八个州任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一待就是十年。刘禹锡心态比较好,跟后世的苏东坡相似,在哪儿都能找到乐趣。朗州今属常德,常德古属楚地,祭神祀鬼要有祭歌,刘禹锡没事就创作《九歌》玩,写好了让当地人当成赛神曲唱,还借鉴了当地的民歌特色,创作了十篇《竹枝词》,后来都成了当地的“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