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星球:植食恐龙大揭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恐龙众生相——植食恐龙

植食恐龙的分类

植食恐龙是相对于肉食恐龙而言的,它们的食物大多是灌木、树叶、树枝以及羊齿等植物,而不是肉类,这是区分二者的主要依据。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恐龙主要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类,而蜥臀目又可以分为原蜥脚类、蜥脚类和兽脚类。其中,前两类基本都是植食恐龙,而兽脚类基本为肉食恐龙。

鸟臀目恐龙比蜥臀目恐龙的种类和数量都要多很多,主要分为五大类,即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它们都是“素食主义者”。

拥有长脖子的蜥脚类

侏罗纪晚期,整个地球被恐龙统治着。而那时,陆地上四处活跃着长脖子“巨人”——大型蜥脚类恐龙。

一般认为,从三叠纪晚期出现的原蜥脚类恐龙到侏罗纪早期便灭亡了。而后,刚出现不久的蜥脚类恐龙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了植食恐龙中的“巨头”。直到白垩纪末期浩劫惊现,它们才彻底销声匿迹。如梁龙、雷龙、腕龙、圆顶龙、马门溪龙等都是蜥脚类恐龙中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蜥脚类恐龙很多都是出了名的“大块头”,体长超过20米,其中,阿根廷龙、超龙、地震龙的体长尤为出众,甚至超过了30米。它们大部分长着小小的脑袋、长长的脖子和粗壮的四肢,平时主要靠勺状或棒状牙齿咀嚼食物。别看蜥脚类恐龙性情温顺,但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果断挥动尾鞭,让敌人吃尽苦头。

长着“鸟脚”的鸟脚类

有这样一种恐龙,它们的后肢和现代鸟类的爪子很像,同时脚上也长有3趾,于是人们将这类恐龙形象地称为鸟脚类恐龙。在白垩纪时,鸟脚类恐龙是十分常见的植食恐龙。

鸟脚类恐龙在鸟臀目乃至整个恐龙类群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鸟脚类恐龙可细分为以下几大类:棱齿龙科、禽龙科、畸齿龙科、鸭嘴龙科。这些恐龙有很多共同点,举个例子,它们当中大部分只在嘴巴后部长牙,前端没有牙齿。还有很多鸟脚类恐龙都有一张像是现代鸟类的嘴。

鸟脚类恐龙大多个头较小,即便是最大的鸭嘴龙科中的山东龙,体长也才15米。再加上它们没有防御用的鳞片和武器,很容易沦为捕食者的猎物。但天无绝“龙”之路,大多鸟脚类恐龙,后肢强壮,奔跑速度特别快,能飞快逃离捕食者的追杀。

另外,古生物学家在研究鸟脚类恐龙的颌骨关节后发现,它们很可能有一定的咀嚼能力。而许多鸟脚类恐龙的牙齿也很特殊,它们具有“以新替旧”的特点,每当旧牙齿磨损、掉落后,新牙齿就会长出来。因此,鸟脚类恐龙从来就不会出现牙口不好的烦恼。

背上“插剑”的剑龙类

剑龙类恐龙的特征很明显,那就是在它们身体上方有巨大的三角形骨板。这些骨板一般呈两列,外形看上去就像一把把尖刀。这些骨板让它们看上去十分不好惹。

剑龙类恐龙出现于侏罗纪中期,并在侏罗纪晚期发展壮大,进入白垩纪后灭绝。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灭绝的原因很可能是无法适应剧烈变化的气候。在目前发现的所有鸟臀目恐龙中,剑龙类恐龙是灭绝顺序排在前列的。

剑龙类恐龙身体上拉风的骨板并不是一模一样的。以剑龙为例,它们脖子、尾巴上方的骨板较小;脊背以及臀部上的骨板大如车轮。而关于骨板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有学者猜测这些骨板是用来防御敌人的;也有学者认为骨板是用来求偶的。不过,古生物学家对骨板研究后发现,里面分布着大量的血管和神经。于是,他们觉得骨板极有可能是用来调节体温的,并被比喻为“背上的空调”。

除了骨板,大多剑龙类恐龙的尾巴末端都长有尖锐修长的骨刺,像四把利剑一样,最长可达1米,这是它们厉害的武器。每当有捕食者想要靠近它们的时候,剑龙类恐龙就会甩动尾巴,狠狠地将“利剑”刺向敌人,逼得对方落荒而逃。

剑龙类恐龙身体笨重,靠四足支撑身体行走。据研究,它们的脑袋都出奇得小,有的种类脑容量甚至只比核桃大一点。因此,古生物学家推测,一些剑龙类恐龙的臀部还有一个比大脑大20倍的膨大神经结,这是它们的“第二大脑”,用来协助大脑控制身体行动。

身似“坦克”的甲龙类

甲龙类恐龙名称的来源,就是它们那一身坚不可摧的甲壳。甲龙类恐龙的铠甲不但十分坚硬,而且表面还长有许多锐利的骨刺,这些“装备”全都在向捕食者表明,它们可不是好惹的!

因为甲龙类恐龙的身体太笨重了,所以它们只能靠短粗的四肢来支撑身体,并贴地行走。受体形限制,甲龙类恐龙的头不会抬得很高,只能吃地面上低矮的植物。它们的口中前半部分没有牙齿,后半部分有细小的牙齿,外形类似鸟类的角质喙。

面对捕食者,甲龙类恐龙不会逃跑。它们会选择趴在地上,身体蜷缩成一团,用骨刺对着敌人,让敌人无从下口。

还有一些甲龙类恐龙的尾部长有一个坚硬、硕大的尾锤,那是它们有力的防御武器。每当有没眼力的捕食者来袭,它们就会挥舞起大大的尾锤,随着一阵呼啸声,狠狠砸向敌人,让敌人的身体受到巨大创伤,甚至瞬间死亡。

头上长角的角龙类

角龙类中的许多恐龙都是“大明星”。它们不但长得威武雄壮,而且外观让人印象深刻,是生活在白垩纪的一类恐龙。据研究,角龙类恐龙直到白垩纪末期才灭绝。

角龙类恐龙主要分为两科:一种是早期的鹦鹉嘴龙科,它们的鼻角和颈盾并不明显,长有像鹦鹉似的喙状嘴,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另一种就是角龙科,它们典型的特征就是头上长有角,以及脖子上方有巨大的颈盾。

角龙科恐龙种类非常多,角的数量也并不相同。像三角龙就在鼻子和眼睛上方长着三只角,独角龙则只在鼻子上方长着一根巨大的鼻角,而亚伯达戟龙连颈盾上也长有长长的角。

角龙科恐龙的角可以用来攻击敌人,就像武器中的“矛”;而颈盾则是用来防御的,属于“盾”,能够抵挡猎食者的进攻,因此,可以说角龙科恐龙是集“矛”和“盾”为一体的恐龙。有了这些“装备”,它们就能有效地对抗捕食者的袭击。

经过多年研究后,古生物学家发现,除了用来防御,一些角龙科恐龙颈盾的边缘有规律地凸起,很可能还有着吸引异性的功能。

戴着“头盔”的肿头龙类

时间来到了白垩纪晚期,恐龙王国越发鼎盛。在这一时期,又演化出了许许多多奇特的类群,这些新出场的“演员”将恐龙世界装饰得越发精彩。其中,肿头龙类恐龙在这场“大戏”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提起肿头龙类恐龙,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它们的头骨。肿头龙类恐龙长着一个非常厚实的头骨,外形类似于士兵佩戴的“头盔”。这个头骨是实心的,最厚的骨质层厚度达到25厘米,而一般恐龙的头骨厚度往往只有几厘米。

虽然长着这么厚重的头骨,但肿头龙类恐龙的攻击性并不强。基本只有在繁殖期或者同性竞争时,它们的厚重脑袋才会派上用场。胜利的一方可以夺取雌性的交配权,或者成为群体的领袖。现在看来,肿头龙类恐龙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和羚羊有些像呢?

当然,不是所有肿头龙类恐龙的头骨都那么夸张,也有不明显的,比如平头龙。即使这样,它们也仍属于肿头龙类恐龙的一员。

另外,肿头龙类恐龙的前肢都比较短小,长有5指,后肢粗壮有力,可以支撑身体并快速奔跑。

中国植食恐龙的分布

同肉食恐龙类似,植食恐龙化石的分布也有明显的特点。一类就是因特殊地质环境而保存下来的成规模的恐龙化石群;另一类就是偶然发现的单独恐龙化石,多数时候是经过水流等外力的搬运作用而形成。此外,发现肉食恐龙化石的地方,理论上一定会有同时期的植食恐龙,而且植食恐龙的种类或数量要远多于肉食恐龙。可事实并非如此,这是由于我们无法估计和复原埋藏现场。因此,在中国,有些恐龙的分布很有规律,有些则是零散分布。

世界植食恐龙的分布

从植食恐龙发现的数量和种类看,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是植食恐龙化石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地方。这种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在白垩纪时期,泛大陆开始分裂,一些在亚洲生活的植食恐龙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了北美洲,并在那里继续演化,从而丰富了植食恐龙的种类。

而南美洲的阿根廷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也成了植食恐龙的乐园。在上述这三个国家发现的植食恐龙的化石,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