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讲 中药中医治病的制胜法宝

中药学总论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和贮藏等对其品质好坏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采药要根据不同的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成熟时期,动物有一定的捕捉与加工时期),有计划地进行采制和贮藏,这样才能得到产量较高和品质较好的药物,以保证药物的供应和疗效。一般植物类的药物采收原则如下。

①全草、茎枝及叶类药物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

②根和根茎类药物一般在秋季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或早春植物抽苗时采集。

③花类药物多在花未开放的花蕾时期或刚开时采集,以免香味失散、花瓣散落,影响质量。

④果实类药物除少数用未成熟果实如青皮等外,一般应在果实成熟时采集。

⑤种子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

⑥树皮和根皮类药物通常是在春夏间剥取。

动物药的采收原则一般是: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在夏秋季捕捉,如蚯蚓、蟋蟀;大动物虽然四季都可捕捉,但一般在秋冬季猎取,不过鹿茸必须在雄鹿幼角未角化时采取。

*中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加工处理的过程。常见的炮制方法有洗、漂、泡、渍、水飞、煅 、炒、炮、煨、炙、烘、焙、蒸、煮、淬等。

*中药的性味

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证。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证。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显著,所以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但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气和味的关系

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

*中药的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会相互作用,所以有些药物会因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但是也有些药物却可能互相对抗而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药物因为相互配用而减轻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药物反而因为相互作用而使其作用减弱或产生副作用等。对于这些情况,古人曾将其总结归纳为七种情况,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2)相须功用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可以加强药物的疗效。

(3)相使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他药物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胃火引起的牙痛,可以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他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

(5)相杀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能杀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

(6)相恶两种药物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白萝卜籽)同用,就会减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等,所以民间多流传人参不能和白萝卜同吃。

(7)相反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

以上“七情”,除了单行以外,其他都是配伍时需要注意的。

*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服用方法,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

①外用:一般用于外科、伤科、针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常用灸法、敷药法、洗浴法、吹喉法、点眼法、温烫法、坐药法等。

②内服:有汤、丸、散、膏、露、酒等剂型。汤剂的应用最为广泛,这里限于篇幅也仅介绍汤剂的应用。

1.煎药法

用水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物淹没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煎。

火候火候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如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须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则煎煮过久,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茎类药物,一般须文火久煎,否则没有煮透,浪费药材。

煎煮时间煎药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但是对于一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蛎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钟,然后再加其他药物同煎,处方时要注明“先煎”或“先入”。另外,还有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丧失药效的,就应该在其他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煎一二沸,处方时要注明“后下”或“后入”。

此外,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应该“包煎”,即用布包起来煎煮,以免烧焦或使药汁混浊;有些药物需要“另煎”或“另烊”,如人参、阿胶等,然后再冲入煎好的药汁中饮服;有些药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将药冲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2.服药法

服药量一般每天1剂;病情严重的,如急性病发高热等,可以考虑每天服2剂;慢性疾病,也可1剂分2天服用,或隔1天服1剂。每剂药物一般煎2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3次。每次煎成药汁150~200毫升,可以分头煎、二煎分服,也可将两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2~3次服用。

服药时间一般每天服药2次,上午1次、下午1次,或下午1次、临睡前1次,在饭后2小时左右服用较好。但也有人认为病在上焦的宜饭后服,病在下焦的宜饭前服。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治疗急性病症的药随时可服,不必拘泥于规定时间。

服药冷热一般应在药液温而不凉时饮服。但对于寒性病症则需要热服,对于热性病症则需要冷服;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真寒假热的病症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以上只是通行的方法,具体使用时必须根据病情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