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是当下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学进度紧、时间不充裕等原因,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题,生怕那么多知识点说不完、讲不透,但辛辛苦苦的效果未必很好。同样作为教师的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得要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想说又说不出来时,不帮他阐述清楚。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灵活地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就不再教他(新东西)了(或者说不要再用这种方法教他了,换一种教法)。”常用语“启发”、成语“举一反三”均源于本章句。
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即遇到困难自己又无法解决,但又急于想知道答案之时,教师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启发学生,在关键时刻于关键处点拨一下,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去思考,通过努力探究问题的答案,直至“柳暗花明又一村”。孔子的这种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主动地位,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体悟。但我们常见一些教师往往等不及学生“愤”就“启”了,等不及学生“悱”就“发”了。学生获得的答案是教师“包办”的,自然体会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冲动与成就感,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的动力与能力,等着老师给“喂饭”了。再好的教师(当然也包括家长)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这样做实质上是于无形中、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与能力,代替学生成长。面对学生的困惑应该坚持一个原则:思考、体悟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予以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