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春 山药
山药则孤行并用,
无所不宜,
并油盐酱醋不设,
亦能自呈其美,
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云南有座哀牢山。旧辰光里,哀牢山里有个小国家,这里的国王、大臣、百姓可能都是龙子九隆的后代。
这个小国家常常被周围的一些大国家欺负。
某年深秋,又有大国派出军队来欺负它了。虽然国家小,士兵也不多,但国王还是勇敢地率领将士们拼死抵抗。他们先把老人、孩子、妇女安全地转移到深山里,后来,他们战败了,也躲了进来,凭借天险,保存最后的力量。大国的军队追到山下,气势汹汹,但山势陡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们几次进攻都没有取胜,不少士兵被小国人用石头砸得头破血流。大国的将领想,小国人逃进深山里,满山石头、树木、枯草,人没有足够的粮食,马没有足够的粮草,撑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出来投降的。大国的军队封锁了所有出山的道路,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进去,就等着小国人出来投降呢。
深秋过去,大雪飘下来了。大国的将领走出帐外,仰天大笑:“真是天助我也!”他高高兴兴地在帐外堆了一个高大的雪人。
一个月过去了,山里毫无动静。大国的将领估计,小国人的粮草快耗尽了吧。
三个月过去了,山里仍然毫无动静。大国的将领推算,小国人的粮草肯定耗尽了,他们怎么填饱肚子呢?一定是把战马杀了充饥。
五个月过去了,山里还是毫无动静。大国的将领判断,小国人已经把战马吃光了,他们再不投降,就得活活饿死在深山里了。大国的将领派一名士兵朝山上喊话:“下山投降,可免一死。”作为回应,山上射下几支冷箭,直中那名士兵的胸口。
近六个月过去了,山里依然毫无动静。大国的将领断定,小国人已经死亡过半,活着的也只剩下一口气,估计连走路都没什么力气了。大国的将领开始放松警惕,整天饮酒作乐,士兵们也卸甲歇息,他们打算冲上山去了。
可大国的将士们还没行动呢,情况就起了变化。一天半夜,他们正在酣睡。山上冲下一支强大的军队,犹如天降神兵,杀将过来。大国的将领在睡梦中被喊杀声惊醒,顿时慌了神,一看情形不对,他骑上一匹马,左冲右突,跑得无影无踪。军队的将领都跑了,群龙无首,自然乱成了一锅粥。小国人转败为胜。因此,一个传言长了翅膀,散播开来:小国人被困深山中长达半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怎么就打败了强大的大国军队呢?那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山神的帮助……
果真是这样吗?不是的!小国人不仅没有被饿死,经过半年的休养反而变得兵强马壮,主动出击,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有营养的食物。在深山中,到处生长着一种藤,浑身长有不软不硬的刺,椭圆形的叶子墨绿而厚实。夏天,它开出白色或淡绿色的花,冬天干枯。
小国的军队撤退进深山之后,确实遇上了粮食问题;加上天降大雪,大家的心情是绝望的。饿急了的战马,没有草料就啃食枯藤。这一啃,啃出了希望。一个士兵看到战马啃食枯藤,就用长矛挖出枯藤的根茎,用来充饥。没想到,根茎的味道还很好,甜甜的、脆脆的。其他人看见这根茎能吃,立刻跟着去挖。人是铁,饭是钢,吃了根茎的小国人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这才有了半夜里的奇袭,大获全胜。
小国人为了纪念这种救命的食物,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山遇”,意思是在绝望的深山里遇到的好东西。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食用“山遇”,发现“山遇”不仅能像粮食一样滋养人,而且还有健脾胃、补肺肾的功效,能够治疗脾虚、泄泻等病症,于是人们就将“山遇”改名为“山药”。
山药,如今在菜市场很常见。
我小时候,可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山药这种东西,更不要说吃过山药了。那时候,我吃的仅限于家乡土地出产的本地货。我在故事里看到过“山药蛋”和“山药”,它们一字之差,只要把这个“蛋”滚走,就是山药了。于是,我从山药蛋推测出山药是什么。山药蛋是马铃薯,也叫土豆。土豆有点儿圆,所以叫蛋,那么,山药是什么形状的呢?
我第一次吃到的山药,叫铁棍山药,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形状正如铁棍。那是多年后了。我上大学,进了城。切成一截一截蒸熟的山药,剥皮吃,粉粉糯糯的,有点儿像番薯、芋艿、土豆之类,但又不大一样;若蘸点儿白糖,就更好吃了;蘸点儿酱油呢,也好吃。真是稀奇。
现在吃山药就方便多了,菜市场里天天有卖。交通方便了嘛,网购也很方便,比杨贵妃吃荔枝还要方便。有时候,开来一辆大货车停在小区门口,满满一车山药,一只小喇叭高声叫卖:“铁棍山药,铁棍山药,正宗的铁棍山药……”而且,山药的烧法也挺多:山药炖鸡汤、山药排骨汤、清炒山药片、南瓜山药粥,等等,都挺好吃,真应了李渔的记载。
山药则孤行a并用,无所不宜,并b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c其美,乃d蔬食中之通材也。
(摘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 解
a 孤行:本义是独自行事。这里与“并用”相对,指山药单炒。
b 并: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
c 呈:显出。
d 乃:是。
译 文
山药则既可单炒,也可和其他食材相拌杂烹煮,即使不放油盐酱醋,也能显出它那独特风味,它是蔬食中的通材。
如果让我挑选,我选蒸熟的、一截一截的山药,剥去皮,先尝尝它的原味,再蘸点儿白糖,入味。只是,这么吃,不是当菜吃,而是当饭吃了。
相传,三国时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经过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叫勐旺的地方。当时,恰逢梅雨天,天阴阴的,雨绵绵的,人软软的。一路上,军队走过危险的沼泽地、水流奔腾的大江小溪、高低起伏的原始森林……行军几个月,目的地还没到,却又陷在另一片神秘的原始森林里,带来的粮草快要耗尽了,整支军队饥寒交迫,人疲马乏。诸葛亮心疼将士们,便下令安营扎寨,休息几天。
士兵们被迫到森林里寻找食物充饥。森林是个大宝库,在森林里寻找食物,对一个或几个人来说应该没什么难度,但对一支军队来说,那就太难了!不过也有好处,人多力量大,可以猎一头野猪烤着吃——可野猪长着四条强壮的腿,又有锋利的獠牙,不容易逮啊!即使逮到了,大家也不够分啊。所以说,古代打仗,粮草先行,是很有道理的。没有粮草,这仗是打不下去的。
惊喜的是,将士们在森林里发现一种藤,藤上长着刺,地下结着像刺猬的块茎。他们把块茎挖出来,埋在火堆里煨熟,香香的,糯糯的,肚子填得饱饱的。
将士们非常喜欢吃这东西,给它起个名号——刺山药。
一餐吃完了,将士们摸摸饱饱的肚子,又到山上去挖。经过几天的休整,他们就靠这刺山药恢复体力,士气大振。最终,军队安全地走出了神秘的原始森林。从此,勐旺百姓也认识了这种生长在深山野林里的“山珍”,也叫它刺山药。
将士们在山野间安营扎寨,肚子饿了,埋锅造饭。我猜,顿顿吃煨熟的刺山药也不行吧?虽然食材单一,但吃法可以创新呀,很可能有的士兵把刺山药煮成粥来吃。陆游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说:“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意思是,秋夜漫漫,饥肠辘辘,没法集中注意力,读书读不下去了,这时喝杯山药熬成的粥,舒服,满足,完全胜过那些佳肴美味。
据史书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人种植山药了。在古代,山药叫薯蓣。唐朝时,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讳,而改为“薯药”;宋朝时,为了避宋英宗赵曙的讳,而改为“山药”,一直沿用至今。
山药,山药,它还真是一味药。之前,哀牢山里的小国人已经把这个答案告诉我们了。有时候,我们对“药”的理解,要分开来看,药可医身,也能医心。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昧良心的夫妇。这个媳妇总盼着婆婆早死,每天说些难听的话,气婆婆;吃饭呢,只给婆婆喝一碗能照出来人影的稀粥。时间长了,婆婆浑身无力,卧床不起。老话说养儿防老,儿子养大了,不懂孝敬,偏又娶了这么一门媳妇,婆婆哭在心里,泪往肚里流。
村里有位老郎中,心地善良,他知道了这件事,想帮老婆婆一把。他将计就计,假装在路上巧遇那媳妇,假装不经意地说起她婆婆年轻时就很让人讨厌。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那媳妇也来劲了,张口就开始数落婆婆的不是。老郎中心里直叹气,但他悄悄地说:“我这里有一包药粉,拌在粥里给你婆婆吃下去,保管她活不过一百天。但这粥要稍微稠一点儿,不然能吃出味儿来。”
那媳妇想了想,恶向胆边生,问道:“这药贵不贵?”
“如果你要,我便宜点儿卖给你。”
那媳妇觉得花小钱解决大累赘,划得来,就向老郎中买了一包药粉,回去拌在粥里给婆婆吃。十天之后,老婆婆能起床活动。三个月后,老婆婆不但没死,反而养得白白胖胖,逢人就夸媳妇好。怎么回事呀?前边说了,老郎中是“将计就计”,他卖的药粉,其实是一包山药磨成的粉。
后来,这对夫妇知道老郎中的良苦用心后,羞愧难当,痛改前非,老婆婆可以安享晚年了。你看,这山药,救的可不止老婆婆一个,他们一家都被救了,特别是那对夫妇的良心得到了医治。
山药有不同品种,据说古怀庆府(今河南沁阳)所产的山药特名贵,有“怀参”之称,而刺山药成名最晚,但品级也很高。
对啦!山药削皮之后,摸起来黏糊糊、滑溜溜的,如果你对它过敏,请小心远离,不然痒起来可不好受。我上次削了一次皮,现在想来还有点儿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