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思维,让孩子学会快乐分享
很多父母都知道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意义。然而,有些父母不懂得分享背后的“共赢思维”,以致不少孩子的分享行为仍受“利己思维”的支配。
我来举几个例子:有的孩子只将自己的东西分给要好的同伴,对关系一般的孩子则非常吝啬;有的孩子却总是将自己的零食、玩具随随便便地分给其他同学;有的孩子在分享时会有附加条件;还有的孩子是迫于父母的“威逼利诱”而分享自己的东西。
从以上例子来看,这些父母都忽略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恰当的做法,是先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然后用分享的行动去强化这种思维。“思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培养这种“共赢思维”呢?
我先分享自己接触的一个案例。
某绘本馆定期请我给小朋友讲故事。在一堂绘本课上,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大家要诚实地回答啊!”几个孩子回答说:“会,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们能当上王后。”
我引导孩子们说:“所以,灰姑娘的后妈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对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不是坏人,只是她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我还告诉孩子们,“后妈和姐姐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们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位王子。但是,我告诉你们:世界上有很多像王子一样优秀的男孩子。如果王子没有选择你,你也可以很幸福,甚至比灰姑娘更幸福……”
孩子们恍然大悟:“哇!要是后妈和姐姐们明白这个道理,她们一定会真诚地祝福灰姑娘,而且她们也不会经历身体上的伤痛了。”
在课后的互动环节,很多旁听的家长主动跟我沟通。大家都非常感慨以往对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的缺失。
活动后,一位名叫湘湘的小女孩给我分享了她带来的零食,她的妈妈则跟我聊起自己是如何教女儿学会分享的。
这位妈妈说:
当湘湘紧紧抱着糖果,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分享出去,你就会得到更多。”她尝试去做的话,我会给她加倍的奖励。如此告诉她多次,湘湘就能意识到“糖果倍增”的定律。有时候,她主动分享,人家也会“报之以李”。收到意想不到的礼物,此后湘湘就更愿意分享了。
湘湘上幼儿园后,班里唯一一个比较新的凳子,成了大家午睡后快速起床的动力。我也鼓励湘湘快一点儿穿衣服,争取抢到新板凳。但是,我会问:“没抢到板凳的时候,你会不会对抢到的同学心有不满?”当她表达自己的忌妒和怨气时,我会引导她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疏解情绪——“××小朋友从前抢位子也失败过,有着跟你同样的感受。假如哪天你抢到了新板凳,你是希望别人为你高兴,还是因此讨厌你呢?”
我的婆婆质疑我:“资源是有限的,你不教孩子利己,将来会吃亏的。”但是,我和孩子的爸爸都相信,未来的社会是“团队作战”的时代,孩子拥有宽广心胸和合作精神要比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重要得多。
在幼儿园,湘湘常会听到小朋友说“××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芭比娃娃给她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给你玩”之类的话。小孩子之间因为亲疏关系,常常在分享这件事上表现出不公平。遇到这种情况,我事后会和湘湘讨论:假如你带去的东西你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虽然他不是你的好朋友,但是他被拒绝的时候,是不是会很难过?
我会帮助湘湘通过情感的换位,体会别人的心情,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慢慢地帮她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看动画片和读绘本时,我常常引导湘湘抛开“好与坏”的模式思考问题。比如,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我问湘湘:“灰太狼一家总是饿肚子,也不开心。你能不能想一个对大家都有帮助的解决办法?比如,发明羊肉味道的豆腐?”
再比如,湘湘的爷爷爱看抗日剧,我就告诉她:“是战争让这些鬼子变成了坏人。在和平年代,他们或许是很爱家人、很有爱心的好人。所以,无论何时,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都不要伤害生命。”
我觉得湘湘妈妈做得非常好。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独占意识和利己思维。所以,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对某些玩具的感情。湘湘妈妈在小朋友到来之前,主动询问孩子“哪些玩具你不想分享”的做法,既维护了孩子在小朋友心目中慷慨的形象,又避免了孩子们之间抢玩具的尴尬。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一些父母常常要求孩子“不自私”“大方一点儿”“考虑别人”,自己为人处世时却常常斤斤计较,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装大方”的人。
父母需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更需要多在细节上引导孩子。比如,很多家长接孩子时常常会问:“今天过得怎么样?”其实,可以试试换种问法:“今天,某某同学感冒好了吗?他有没有来……”
再次,家长要耐心地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他和小朋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幸福点。如果他总能想到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如果他凡事只顾着自己,甚至给别人带去痛苦,他自己也只会更加难受。
我不建议父母将孩子的行为与描述人格的形容词(比如“好”“坏”)联系起来。比如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要懂得分享,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这样说只会带给孩子“如果我不分享,我就不是好孩子”的压力。
其实,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细节,比如,“你看他得到你的分享后,笑得多开心!”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我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的幸福感。
对于一些特别霸道、自我的孩子,父母在设立规矩的同时,可充分使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增强共情力。父母可以扮演“被狼欺负的羊”“倒地无人扶的狐狸爷爷”“没人喜欢的秃头娃娃”等弱者角色,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唤起其同情弱势群体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
随着当今很多家庭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不仅限于分享糖果和玩具,还要学会分享胜利、分享快乐。比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球赛、爬山、竞赛等活动,这对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大有裨益。
父母可以跟孩子聊一些这样的话题:“你最想帮助谁赢(成功)?你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他?”父母要教孩子关心赢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帮助别人获得成功,彼此的友谊才会更深厚、更令人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