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绿色技术创新驱动要素分析
与传统的技术创新活动相比,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单纯依赖市场机制难以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足够的激励。早期的学者重点分析环境规制来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继而分析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生的差异。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体制变革,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并行发展,人们也逐渐发现其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多数是单方面从某个角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展开论证,往往忽视了各个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接下来,本章将从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系统分析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要素。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驱动要素
1.环境规制
波特假说提出了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企业展开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形象,使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能够有效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可有效弥补其投入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本。因此,学者们对环境规制的研究较为丰富。
在20世纪70—80年代早期的产业绿色发展文献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采用严格的环境规制来解决空气、水资源以及土壤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给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使企业不得不调整其发展战略,采用污染控制技术或者浪费管理技术以应对环境规制,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115]20世纪90年代之后,产业绿色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此时的学者们改变了主要关注产业内企业末端治理技术的思路,而是从更长远的视角关注技术转型或动态竞争,他们分析产业内企业为什么和如何从应对环境规制的发展战略转变为主动采用绿色发展战略。[116]在此过程中,两个争论成为该阶段的核心。第一个争论是成本与创新补偿学说之争。Porter和Van der Linde认为,严格环境规制的实施是双赢策略,清洁生产工艺和原材料节省可有效降低成本,从而引发了创新是否能弥补绿色发展增加的成本之争。De Marchi(2012)强调,环境技术创新是一种将环境要素融合进企业发展战略的方式,可有效加强企业竞争优势。[117]第二个争论是关于企业绿色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争。一种流派列示了静态因素,从企业外部因素如环境政策、消费者需求和媒体关注度到企业组织因素如领导者模式、企业伦理、企业拥有资源等。他们认为,该类因素促进了产业绿色发展,是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118]另一种流派则提出了规范的阶段发展模型。他们认为,产业内企业从原有的技术战略转变为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是依赖于企业CEO的态度以及社会心理的特点。[119]2000年之后,在Porter等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转向环境规制如何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利用技术创新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如景维民等(2014)运用2003—2010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管制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机制,结果发现合理的环境管制能够转变技术进步方向,有助于中国工业走上绿色技术进步的轨道。[120]李斌等(2013)基于2001—2010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和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导致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甚至为负,且环境规制必须同时跨越科技创新水平门槛和所有制结构门槛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121]
2.市场驱动力
企业试图获取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变化,Jaworski和Kohli(1993)指出,企业面对市场加大变动时,需要不断修改或发展新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变动。[122]相反,当市场比较稳定时,顾客的喜好变化比较小,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可以不需要很快。因此,在持续变动的市场环境下,适应和及时回应顾客的需求变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企业需要发展以外部环境为焦点的组织活动,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企业观察竞争者。市场变动越强,组织文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就越显著。市场驱动力影响因素研究中,Zhou,Yim和Tse(2005)提出三个维度:需求不确定、技术变动与竞争强度。[123]需求不确定为企业面对市场上的需求变动难以预测的程度;技术变动为企业本身的核心技术所面对的不确定性程度;竞争强度为企业在目标市场上,面对竞争者的竞争程度,以及竞争者的差异化能力。依据GB Voss和ZG Voss(2013)的研究将市场驱动力分为三类,即需求、竞争以及供应,而需求不确定、技术变动与竞争强度是影响绿色创新的最主要的三个特点,因为他们代表着市场中客户、技术及竞争的外部影响。[124]Jaworski和Kohli(1993)指出,企业面对市场较大的变动时,需要不断修改或发展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变动。相反,当市场比较稳定的情形下,顾客的喜好变化也较小,企业的产品就较不需要进行创新。[122]
3.利益相关者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中,企业已经无法独善其身,必须面对许多有想法、信息丰富且关注企业活动的社会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消费者、媒体公众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是由于共同协助塑造有助于企业推动环保的社会机制下存在,相应的,企业本身也应努力和供应商、顾客、政府与环保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合作。因此,在许多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中,强调企业经营活动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且与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确认和整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环保需求是企业关键性的挑战。Newman和Breeden(1992)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内部的利益相关人包括股东、管理者和员工;而外部的利益相关人包括立法者、大众、社区和供应商。[125]Henriques和Sadorsky(1999)在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的环保承诺与认知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研究中,将利益相关者分成四类,包括法规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社群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媒体利益相关人。并且在其相关研究中指出反应型、防御型、适应型与积极型的公司,其经理人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认知存在差异。[126]Fineman和Clarke(1996)发现,企业经理人对于提倡环保的改变与利益相关者有关联的,而且经理人如何确认、定义和建构利益相关者是绿化的重要环节。也有学者提出,顾客的压力、股东的压力、政府法规的压力以及邻近居民和社群团体的压力与公司环保规划的形成呈正相关。[127]
4.外商直接投资(FDI)
已有的文献研究多数是分别研究了FDI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多样化影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学者们认为FDI的正向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量增加使得供应链上游企业可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本土企业可从FDI企业中通过技术转移、溢出等手段学习先进技术。Keller和Yeaple(2009)发现,从1987—1996年进入美国制造业的FDI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可有效解释10%的生产效率提升。[128]也有学者认为,FDI存在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且FDI进入本土市场必然会占据部分市场份额,这使得本土企业降低产出,增加平均成本,甚至挤出本土企业的创新投入。[129]例如,傅元海等(2010)利用中国1999—2007年27个制造行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FDI的进入会与本地企业产生竞争和联系,诱致本地企业模仿学习FDI的技术,促进内资经济增长绩效的提高;但如果本地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和联系中选择引进技术等其他路径提高技术水平,经济增长绩效就会下降。[130]从FDI对自然环境影响来看,污染天堂假设与污染晕轮效应同时存在。持有污染天堂假设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FDI的逐利本质,外国投资者更有动机将过时的技术引进,特别是在一些环境规制较弱的地区,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陈凌佳(2008)利用中国112座重点城市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中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结果证实了FDI的增加对中国环境确实产生了负面的影响。[131]而持有污染晕轮效应的学者则认为,FDI可引入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或工艺,降低环境污染。总体来看,FDI的进入要对环境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必须增强绿色FDI技术溢出,加大本土企业的学习与创新。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部驱动要素
依据相关文献,本书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
1.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是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的所有组织内部成员知识的综合。由于企业运营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注重社会与环境的回应变化并致力于永续经营管理,培养永续经营方面的知识资本可称为绿色知识资本。以绿色知识资本为核心,制定相应的策略政策,将绿色变化融入企业所有组织活动过程中,可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可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类。人力资本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文化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能力与绿色创新能力,能够创造利润、促进生产力提升,并转换为企业无形资本。通过系统化管理将经营优势转化成结构性资产可称为结构资本,如教育培训、环境管理系统与奖励制度等,是解决社会、环境问题与创造价值整体系统的关键。关系资本是企业对内、外的社会关系,即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网络关系以及关系网络基础衍生出的对企业形象、商誉以及品牌的认知。
知识资本是由企业的知识、经验、组织能力、顾客关系、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构成,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为了应对外部的环保压力以及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如何来利用已有的知识资本来提高绿色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知识的创造必须包含两种活动,一种是获取新知识解决既有的特定问题;另外一种是建立新的来取代旧有的。通过动态的学习过程,将有助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Bontis(2000)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地学习、创造与积累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转移与利用,将知识资本根植于组织之中。[132]另外,由于组织所面对的是不断创新的社会体系,其也会利用原已经存在组织中的知识资本,通过学习再取得更新的知识,如此循环,使得组织得以永续发展。而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就是通过既有的知识累积和创造,再通过引进绿色思维,进而形成绿色创新能力。
2.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所采取的战略反映出企业为了持续追求卓越绩效而实施的创新行为、执行策略、活动,等等。企业的战略引导组织适应环境并形成其独特的策略走向及竞争力,因此,在发展新产品或服务之际,不同的战略特点应有不同的创新性。Hunt和Morgan(1995)指出,当组织策略执行市场导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导向将演变为组织的文化,成为持续的竞争优势。[133]Han,Kim和Srivastava(1998)发现市场导向、创新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企业拥有越多信息,创新意愿越高也越容易成功,最终可以提升经营绩效。[134]
3.企业其他内部相关因素
(1)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绿色创新能力的温床。国内学者田耕将社会责任引入绿色创新能力影响系统,他从企业运营、绿色技术创新应用、环境管理能力、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贡献等方面对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描述。
(2)企业家精神。风险承担、生态化倾向这些都属于企业家精神的范畴。企业经营者具有冒险精神,勇于采用绿色技术,都能够有效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升绿色创新能力。
(3)内部激励机制。企业技术人才是创新的个人主体,绿色产品设计创新需要、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本素质都需要触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三、绿色技术创新多维驱动概念模型
可持续发展是将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融合在一起,因此,企业如何行动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呢?OECD(2009)就提出绿色创新强调不仅仅是与技术密切相关,其更广泛地与组织方式、产品、服务以及知识导向的创新相融合,从而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的实践。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搜集到的绿色技术创新数据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概念模型。本章提出的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模型主要是相关前面文献中所提到的影响因素,通过外部因素的变化来影响内部因素,从而可导致积极的公司绩效。
图3-3 绿色技术创新多维驱动的概念模型
该模型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绿色技术创新的动态发展,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多维驱动要素中,均可或多或少的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公司绿色创新行为。尽管绿色技术创新的行为可能与企业的利润等产生矛盾的情况,但是其若能更多地融入核心业务,对企业整体的发展大有裨益。在所有的驱动要素中,社会的压力和政府对环境的要求可持续地迫使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在充分依靠自身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赢得消费者认可时,企业则更加主动地采取行动以加入到持续性创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