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学习能力(给大家一个开挂的机会)
头一段在微信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感觉很有意思。
是关于学习能力的。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外挂”,天生之外的“装备”。想想看吧,一个人若是需要什么就能学会什么,这简直就是“作弊器”啊!可惜,大多数人在这一生中,一直处于装备不全,装备落后的状态……何谈“开挂”的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会终究苦恼于自己的确“技不如人”……谁没有一颗上进的心呢?我觉得谁都有,只不过只有一颗上进的心是没用的——绝大多数人穷尽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惨烈地证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学了一辈子(准确地讲,是“想学”了一辈子),最终却连基本的学习能力都没有,这才是终生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那,我们所说的学习能力究竟是什么呢?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呢?显然,学历并不说明问题——人类史上所有的社会都在教育上并不成功,这不奇怪。
其实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进阶,无非三个阶段:
1.学会有人手把手教的东西;2.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3.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绝大多数人第一个阶段就不合格——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即便是那些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都没有学会,没有用熟,没有精进。别掉以轻心,你看看身边多少人连用筷子这么简单的事儿都一辈子学不会就知道了……
如何用筷子,一定是有人手把手教过的“技能”,但结果呢?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用笔写字,好像所有人最终都会了,其实呢?其实很少有人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的字足够好看,不是吗?
许多年后,大多数人终于反应过来,“有人手把手教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可惜,当年幼稚、当年无知,越是有人手把手地教你,你越逆反,就是不学,结果把自己逆反成一个笨蛋,一个只会偶尔后悔却完全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的没人理的笨蛋。
若是在成年之后竟然还有“手把手教”的机会,请珍惜。什么叫珍惜?珍惜的意思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反复琢磨:
这个技能点的重点在哪里?
做好的人为什么能做好?
做不好的人为什么做不好?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有哪些刻意练习是必不可缺的?
“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筷子”,其实还真的是个特别好的例子,值得反复审视。
现在有两种情况:
1.你自己知道自己确实不会用筷子;
2.你自己知道自己能正确使用筷子……
若是你自己不会用筷子,接下来你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达到学习能力进阶的第二个阶段:
通过读书、读教程,学会一项技能;
如果你自己确定自己能够正确地是用筷子,那你现在可以尝试再进阶半步: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教会别人正确地是用筷子……
我在网上翻了翻,写的最好的教程,居然(其实也很自然)是老外写的,在 wikihow 上:
“
有文字讲解,也有视频示范。先去看看,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学会?或者想象一下,若是你教别人(比如自己的孩子用筷子),你应该如何教?最重要的关键在哪里?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儿能难住 2/3 以上的人群?
这么多年来,我经常拿这事儿当例子,用来证明:
有很多事情,即便是非常简单,都有可能难住一些人一辈子;
这件事儿还能证明:
这么简单的事儿,绝大多数人竟然不会教,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会……只顾着最后在那里发脾气,而后无可奈何……
如果能够仔细观察,最终找到重点的话,基本上是教的人两分钟就讲明白,而后学的人五分钟之内就能搞定,随后摆脱一辈子尴尬的事情。
关键之处其实有以下这么两点:
1.两根筷子中,下面那根一直是处于静止状态的;2.张开、夹上的动作,其实来自于上面那一根;
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令下面那根处于稳定状态呢?
下面那根筷子,跟手一共有三个接触点:两端作为支点;大拇指的根部在中间压住筷子,无名指其实是“反向用力顶住”……大多数人败在无名指的用力方向上,这个方向搞对了,下面那根筷子就稳定了;接下来就是练几分钟如何用大拇指和食指控制上面那根筷子并夹住东西……
那些之前就会用筷子的人,不妨对比一下,你教的方法、路径、重点,和我的一样吗?如果比我的更有效,不妨教教我,我也想有机会就提高效率。
有半数以上的人不会用筷子……这说明什么呢?这弄不好能说明:
这世界上有半数的人,即便有人手把手教,也学不会——只因为自己不动脑子……
在这么小的事儿上都不会动脑子,别的事儿就不用提了。
所以,想象一下罢,若是无论什么都需要别人手把手教,这辈子进步的可能性有多小……首先,那些会了的人并不一定有时间(几乎是肯定没时间),其次是,刚才我们也看到了,绝大多数会的人,其实真的不会教,他们也有的时候懒得动脑子,所以不知道关键在哪里,而后即便是好心想教(比如教自己的孩子如何用筷子),也教不明白……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想办法进入第二个阶段(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才有可能大幅度进步的根本原因。虽然书、教程,也有质量差异,也有胡说八道的,但这就是考验你能力的地方:
1.你有没有心思去寻找、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教程;
2.你有没有能力甄别书籍、教程的质量好坏;
3.你有没有能力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中的知识……
很多人没耐心,甚至干脆没动力,于是永远进入不了第二个阶段;
还有很多人,虽然尝试着进入第二阶段,可惜,不知道判断标准和依据(参阅《如何选书?》),于是,不知不觉走了太多弯路,乃至于事倍功半;
剩下的少数中的多数,又因为缺乏执拗地践行书本中讲授的有道理的知识,而最终只不过是做了无用功……
到了这里,你就可以想象人群中善于学习的人,学习能力强的人有多么少见。可这还不算完,因为如若你不能进入第三阶段,你依然只不过是“略胜半筹”而已,无法做到把别人甩开的地步——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大多数人别看学习能力比较差,模仿能力却是很强的,所以,他们只要看到你能做到,就很可能迅速模仿个八九不离十……
甚至,整个国家都可能是这样的,日本最初就是通过模仿在一些领域超越欧美的,深圳的山寨精神其实也是这种能力的表现……
真正让你卓越的,是你必须走入第三阶段:
你不仅能学会没人能手把手教你的东西,甚至能学会连书本中都找不到的东西……
不用深说,你已经能看明白,若是做到了这点,你就无敌,不是吗?关键在于,如果你做不到这点,你就时时刻刻被模仿者追踪,甚至被超越——所谓的“微创新”不也是一些大佬们所推崇的能力吗?(这真不是吐槽,这是在陈述事实。)
走入第三个阶段,实在是太难,教别人走入第三个阶段,不是不可能,但也确实很难——因为难点在于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够理解第三个阶段中的重点。事实上,《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整本书都在说这事儿……也只能算是“我尽力了”而已。
但若是非要简单说,也不是不行(看读者悟性了,因为真只看字面的话,就好像是谁都会的事儿一样):
1.确定自己有强烈的欲望搞定这个技能;
寻找最少必要知识,反复问自己:这事儿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2.马上开始运用、马上开始践行;
3.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会,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践行而进步;
4.通过记录,量化自己的刻意练习进程;
5.不断总结,不断整理,不断让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自己的脑子里有清晰的组织与关联;
6.绝对不能跟笨蛋斗气,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与生命……
如果你是个持续学习者,过了三十岁之后会开始经常不好意思的——因为你总是觉得过去的自己实在太笨了……偶尔教教亲戚高中数学、物理什么的,就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东西,多年前咋就真觉得那么难呢?其实,这是学习能力进步造成的错觉——那个时候,那东西确实就是那么难。
在第三个阶段里有过一次成功,后面就“开挂”了,你会发现你就没什么不敢学的……很幸福。
(本文摘自公共帐号: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