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母
端庄的古代女子
文字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诞生,必然会留下文明不同阶段的印记。一个个汉字,是一个个探寻文化的窗口,记录并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习俗与文化观念。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聚焦汉字里的人文历史,通过汉字这扇小窗,带你一窥中华文明的进程,一览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其中,有古代女性的身份角色、婚姻制度,有家庭中的“父母兄弟”;有肃穆庄严的“祭祀”,有青烟缭绕的“占卜”;有莘莘学子手中的“书籍典册”,有勇武战士手中的“刀枪剑戟”……
汉字的诞生,伴随着深沉的历史脚步。我们的汉字故事,则要从古代的女子开始讲起。
女/跪坐的女子/
《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两百多个以女为偏旁的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汉字中探索古代女子的身份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吧。
“女”字的起源非常早,“女”的甲骨文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什么是“象形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事物的形状,由于画得很像,所以这类字叫象形字。那“女”字画的是什么呢?
可能你已经看出来了,“女”是一个侧身跪坐的女子,她双腿弯曲,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这是古代的标准坐姿。女子的两只手规规矩矩交叠着放于胸前,显得十分恭敬。
“女”是端庄跪坐的古代女性形象。商代的妇好墓出土过一个非常漂亮的跪坐玉人,“女”字的形体和它十分相像。
母/女子的蜕变/
在古代,一个女子最重要的蜕变,是成为一位母亲。
对于母亲这个概念,你会怎么造字呢?你可能会说,妈妈是最爱我的人,我要画一颗爱心来表示“母”字。但这样一来,它和“心”字就重复了。怎么办呢?智慧的古人选取了母亲最重要的特点来造字。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母”和“女”非常像。和“女”相比,“母”最大的特点是多了两点,这两点也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两点是什么呢?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象乳子也。”哺乳是妈妈最鲜明的特点,因此,古人给“女”字加上两点,代表妈妈喂养婴儿的乳房,造出了“母”字——。
《说文解字》中说:“母,牧也。”“牧”有养育教导的意思。母亲不仅养育我们,还教导我们长大成人。古人心里对妈妈的爱更为深挚,留下了“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的诗句,以及很多歌颂母亲的诗歌。比如我们熟悉的《游子吟》:
诗中,一个孩子要出门远行了,母亲心里依依不舍,只好在孩子临行之际帮他缝补衣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一针一线,把衣服缝得十分结实,是因为她担心孩子要过很久才能回家。孟郊最后感慨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待我们,就像春天养育小草一样。我们这小草一般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母亲那春天般的恩情呢?
《诗经》中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蓼莪(lù é)》:“父兮生我,母兮鞠(jū)我。拊(fǔ)我畜(xù)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wāng )极!”父母生出了我们,抚养疼爱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们想回报父母的恩情,可怎么报答得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