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成长:不确定时代下的职业发展和商业通关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

成长的意义

常有人说,创业是一场修行。

修行的本意,是精进。所以,创业是让人快速精进、快速成长的最好环境,至少是之一。

2015年底,我和有璨、老布创立三节课,应该说这5年的创业过程给我带来的成长,远超过去7年打工生涯数倍,用有璨的话说就是“非线性成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始终保持学习心态和充满危机感之外,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这一阶段我“成长的意义”相当明确。

解决问题,是创业过程中我所有学习和成长的唯一意义,也是我学习和成长的唯一动力。

这种明确的意义和动力,让我的成长诉求得以提升,让我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也让“非线性成长”开始发生。

回顾我14年职业生涯,我的成长似乎只有两种状态:停滞和非线性成长。

我想很多人的成长也都是这样:要么停滞不前,要么突飞猛进。区别在于前者和后者哪种状态占据你的时间更多。

抛开停滞不前的时期不说,每一段“非线性成长”似乎都是在对“成长的意义”比较明确的阶段。

我的职业生涯大约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我对自己职业价值的判断,也是我追求学习和成长要达成的目标。

第一阶段:工具人(Handle)。

你可以搞定一件事,像一个手柄、工具一样,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这时候,你需要具备一个专业领域的技能,甚至一系列技巧去解决问题。我从产品经理岗位开始,学习产品经理应具备的技能和方法,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

我从来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比如“产品经理需要学习前端代码吗?”

但这个问题却经常被很多新晋产品经理问到。

我想,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因为你的目标是解决产品设计和管理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搞定它!

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就是这一阶段“成长的意义”。

第二阶段:负责人(Owner)。

如果你度过了第一个“工具人”阶段,应该果断地迎接“负责人”阶段。

当然,有些人对第二阶段的定义和我不太一样。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做了4年的产品经理,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换岗位,想突破一下自己。还有很多朋友告诉我说,“我做两三年产品经理后,我要去做增长、流量……”

我认为这不是职业的纵向发展,而是岗位的横向平移。这样的岗位平移,大多数时候会让你的成长陷入停滞,至少是非常缓慢。

就像足球比赛,一直不停地横向“倒脚”,不但没有机会穿越对方的防线,反而大概率会被对方切断球路打反击。

你应该果断地“升级”你的职业目标,做业务的负责人,承担最终的业务结果——“为收入负责,为流量负责,为利润负责……”总而言之,为最终结果负责,而不是成为其中的一个模块。

老板需要什么结果,我就对结果负责!这就是这一阶段“成长的意义”。

第三个阶段:创始人(Founder)。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结果能负起责来,很多人的内心里“不安的小火苗”开始燃烧。

重复地完成一些熟悉的业绩目标后,人特别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无视外界的变化和自己的落后。

有些人进入职业生涯的下行期,有些人开始钓鱼、打高尔夫球、旅行,准备“退休”。

还有一些人,走到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创始人”阶段。

这些人可能发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寻求成立一家公司,通过自己和团队的能力,解决某一个重大问题。

有些人只是单纯地想要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走出舒适区,拉起团队就干起来。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迈入“创始人”阶段,成长的刺激又一次超越了前一个阶段。

懂产品、懂商业是创始人最基础的要求,懂组织、懂战略也是必须做的事情,还得会融资、会公开演讲、会社交……以及很多无法预料的挑战,你都要一一接招。

但你必须把公司“扛在”肩上,把团队带上成功的大道,你必须解决所有问题,让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达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公司成功和团队胜利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这是这一阶段我“成长的意义”。

其实,在我看来,成长本身没有意义,但“成长的意义”会让成长充满意义。

这话看起来有点绕,但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其成长一定充满着功利性指向。单纯地抱怨自己的成长速度太慢,其实挺矫情的,也没有太大必要。

卢梭在《爱弥儿》里提到爱弥儿的学习和成长,认为好的学习和成长应该让人成为他本来的样子。

问题是什么才是他本来的样子呢?

我认为卢梭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寻求属于你自己“成长的意义”。

我和有璨相识7年,共事5年。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在很长时间内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在他的作品《非线性成长》出版时,有璨希望我写一个推荐序,称我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欣然接受。

其实,所有的职场前辈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最终影响你成长的必定是属于你自己的“成长的意义”。

愿你有幸,可以知晓自己“成长的意义”。

互联网新职业大学三节课创始人兼CEO Luke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