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神祠前
阅读指导
原载于《大公报·文艺》第293期,写于1937年,后收录于《望舒诗稿》。诗人的写作风格更具象征性,从“我”到水蜘蛛、蝴蝶、云雀、鹏鸟,思绪跨越九天,但是终归仍会回到“我”的心头。戴望舒认为“诗不是某一种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所以这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罗列在一起,却恰恰在流动的梦幻感觉中体现着诗人微妙、细致的情感。
古神祠前逝去的
暗暗的水上,
印着我多少的
思量底轻轻的脚迹,
比长脚的水蜘蛛,
更轻更快的脚迹。
从苍翠的槐树叶上,
诗人用不知道“多少的脚迹”写出了自己长时间在古神祠前的停留,用时间的流逝和动作的重复来反衬出环境的安静与不变。
诗人细致的描写着水蜘蛛的动作,从现实世界中的树叶跃到了虚幻世界中“饱和了古愁的钟声的水上”,将现实与虚拟联系在一起。
它轻轻地跃到
饱和了古愁的钟声的水上,
它掠过涟漪,踏过荇藻,
跨着小小的,小小的
轻快的步子走。
然后,踌躇着,
生出了翼翅……
此时,蜘蛛变成了蝴蝶,蝴蝶变成了云雀,云雀变成鹏鸟,好比诗人的思绪一点点高升,遨游于九天。
它飞上去了,
这小小的蜉蝣,
不,是蝴蝶,它翩翩飞舞,
在芦苇间,在红蓼花上;
它高升上去了,
化作一只云雀,
把清音撒到地上……
现在它是鹏鸟了。
在浮动的白云间,
在苍茫的青天上,
它展开翼翅慢慢地,
作九万里的翱翔,
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
它盘旋着,孤独地,
在迢遥的云山上,
在人间世的边际,
长久地,固执到可怜。
终于,绝望地
它疾飞回到我心头
在那儿忧愁地蛰伏。
诗歌鉴赏
诗人发现自己仍旧停留在地面之上,忧愁的感觉始终牢牢凝固在心头,没有片刻离去。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长久伫立在古神祠前,观察着一只微小的水蜘蛛的活动。在寂静的古神祠与鲜活的蜘蛛的对比中,诗人使安静凝重与活泼动感的形象搭配在一起,用巨大厚重与微小轻薄的感觉做对比,给人展示出动静交替、虚实两忘的境界。
在诗人的思绪中,从水蜘蛛到蝴蝶、云雀、鹏鸟,很有庄子化身为鲲鹏遨游九天的感觉,诗人用了非常短促的句式来展现思绪的浮想联翩,用少见的、充满了欢快色彩的词汇来描写着思绪的丰富跳跃,给人强烈的自由感受。但是在一段非常明快的描写之后,诗人固有的牢愁又紧紧地把握住了他,使得诗歌的基调再次走向了忧愁沉寂。
这首诗通过细微的心理描写展示了时间的流动与情绪的凝固,传达了在平淡的生活里,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所挖掘出的诗意,用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与飘忽的意识流动,传递出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正是这种于精微之处显深度的写作方法,使得诗人的作品意向独特,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