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游戏:请根据自己今天的身体状态,标出自己在坐标上的位置,然后与同学的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48543-00-011-1

与同学的相比,自己坐标的位置是更偏向于健康状态还是更偏向于疾病状态呢?事实上,我们每人每天的身体状态在这个坐标上的位置总处在动态中;如果今天头很痛,还有些咳嗽,自己的位置可能就会偏右一些,而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位置则会偏左一些。

美国哲学家欧文曾经说过“健康是富人的幸福,穷人的财富”,人生必须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假如人一生的幸福是由“1”和后面的“0”组成的,那么“1”就代表健康的身体,后面的“0”就代表“妻子,孩子,房子,车子……”,即你所拥有的一切。然而只有当“1”存在的时候,后面的“0”才有意义,才越多越好;如果“1”不存在了,则后面的“0”再多也只是“0”而已。

1.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扫一扫

48543-00-011-2

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阐述过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内涵。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之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要注意以下3点。

1. 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健康的统一体

心理健康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的智能及良好的情绪状态,缺失任何方面,都不能说是达到心理健康。同时,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2. 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与他人的健康相矛盾

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健康作为成就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的目标是追求自身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双赢状态。

3.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并非完美的境界

心理是否健康要基于自身的条件,以自身作为参照系;同时,也不可以苛求完美,否则就是与健康之路背道而驰。

1.1.2 心理健康的状态

在前面的小游戏中,坐标两侧可以同时加上“心理”二字。即除了身体状态可以呈现从健康到疾病的动态变化外,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呈现健康与疾病的两极化现象。

例如:在考试过程中,有的同学一进考场就会出现头晕、出汗、频繁地去卫生间的现象,而且面对答题时,甚至出现“思维狭窄”的现象,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严重的还伴有腹泻的症状。而一旦出了考场,这些症状就都会不治而愈。

尽管出现了一些身体上的症状,但上述现象用“考试焦虑”描述要比“病”态更为准确。由此可知,人的心理也会呈现“不健康”的状态。那么,如何鉴别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呢?

阅读材料

心理常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以其是否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作为标准。这种标准也非常重视个人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这种标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倡导,而且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

长期以来,对于人的精神是否正常,人们习惯于以非白即黑的标准判断:要么是个正常的人,无论其思想和行为有多大的变化和异常;要么是个精神病患者,无论其疾患有多大的好转。这种非白即黑的判断,未免太简单化。国内学者张小乔提出了心理健康的“灰色理论”概念,如图1-1和表1-1所示,即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域。灰色区域又可划分为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处于浅灰色区域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没有人格的变态,其突出表现为由失恋、丧亲、工作学习不顺心、人际关系不和睦等生活矛盾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深灰色区域的人则患有某种异常人格障碍和神经症。一般而言,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之间无明确界限,后者往往包含前者。

48543-00-013-1

图1-1 心理健康“灰色理论”概念图

表1-1 心理健康“灰色理论”概念表

48543-00-013-2

1.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个体的心理怎样才是健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是相当困难的。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8个。

1.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能通过高考的选拔足以表明大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且总体水平会高于同龄人。

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判定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都能协调地参与,并能积极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2. 接纳他人,适应环境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和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东西,认知不要有悖于常理。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这里所讲的适应,不是被动、一味地迎合,甚至与不良风气、落后习俗同流合污,而是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逃避现实,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孔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并对自己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及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实际,有自知之明,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又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立、自律,正视现实,积极进取。了解自己的长处,才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应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做到善于接纳自我。

4. 具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个体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健全的主要标准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因此,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其行为表现出一贯性和统一性;反之,其人格缺乏统一性,行为表现出不连贯,变化无常,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5. 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与人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发展相对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对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其认知、情感、言行、举止应与其所处的年龄段相符合。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这就意味着心理有问题。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交往动机端正,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具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保持独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且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48543-00-015-1

要学会和各种人和谐相处

7. 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社会角色,通俗地讲就是“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充当着不同角色,即有不同的身份,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和规范。如果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说明其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8. 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健康的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情绪健康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会恰如其分,仪态大方,既不拘谨又不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