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译者序 汉译序
《地理与戏剧》(Geography and Plays),是先锋派作品,是英语文学语言的一种实验。汉译不可能译出其神韵精髓,拙译远不能算是好的汉译。书名译作《地理与戏剧》,或译作《布局与效果》,但要是译作《地理与戏剧或布局与效果》,可能更为贴切,这样就能够将其文字的表象与内含都完整表达出来了。因此,如果你英文阅读水平好,请直接读原著;如果你对先锋文学没有兴趣,那就不要读了;如果你对先锋文学有兴趣,并能宽容、包容语言实验性的文学写作,值得读读,当然这种阅读,头很疼,思想让人痛苦。舍伍德·安德森先生在英文版原著的前言中说,“对我而言,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著作,是文字城堡的一种重构,一种对生活的全新重铸。”
格特鲁德·斯泰因其人。Gertrude Stein,1874-1946,美国人,作家、现代绘画艺术收藏家,其作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致力于语言和题材的革新,在欧洲先锋派运动盛行时期创作了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的文学作品。其大部分作品晦涩难懂,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才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剑桥百科全书》词条说她“试图将立体派艺术理论用于写作”;《英汉大词典》词条说她“提倡先锋派艺术,运用重复及片断化、简单化手法写作”。
格特鲁德的现代绘画艺术收藏简况。她和其兄莱奥以及长兄米盖尔的妻子莎拉三人,自1903年莱奥买了塞尚的《引水渠风景》始,在艺术家尚未成名时,就收藏了几乎全部西方现代绘画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他们是20世纪最具慧眼的鉴赏家和收藏家。1904年《拿扇子的塞尚夫人》(塞尚),1905年《戴帽子的女人》(马蒂斯),1907年《蓝色人体》(马蒂斯),1905年《马戏演员之家与猴子》和《提篮花的女孩》(毕加索,当时毕加索即主动求为格特鲁德画像,次年完成《格特鲁德·斯坦因》,格特鲁德终身收藏),1906年起就定期购买毕加索的作品,1914年《花卉》(胡安·格里斯),莎拉从1907年起只收藏马蒂斯一人的作品,到1914年莱奥已收藏了雷诺阿的画作16幅,格特鲁德主要收藏毕加索。后,其兄嫂两人的收藏因缺钱出售散失,只有格特鲁德的收藏得以完整保留。当时格特鲁德被推崇为巴黎的文艺评论家,其家是艺术家和作家的沙龙,现代绘画对格特鲁德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译者对现代艺术的一点理解。1900年前后,现代工业文明大发展,现代性已经展现在世人眼前了。认识到了现代性,体验了现代性,艺术家是痛苦的,要表现现代性,更是痛苦。何为现代艺术?何为传统艺术?如果作个简单的定义,无他,就是对时空的描述的不同而已。四维时空的,是传统;超四维的,是现代。我们的时空,科学家已经能够证明的最少是六维的,也有认为多至十一维的。在艺术上,怎样来表现现代人对超四维时空的认知呢。最早突破时空限制的作品,可能是佛经。佛经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纳须弥于芥子,一花一世界。时空无限扩大也无限缩小,如去如来,未去未来。在维靡诘经中这是很突出的。佛经产生于古印度,为何古印度人能这样呢。超乎想象,其实不然。试想格特鲁德·斯泰因,富家女,有父兄资助钱财,有钱有闲,其本人又有艺术眼光、艺术创作力,其见识了现代绘画艺术,就影响了其文学创作。有钱有闲有眼光有思想很重要,想象一下印度次大陆,气候温热,土地平阔肥沃,物产丰富,人类于此衣食无忧,不须与自然作激烈斗争,也无外族强邻欺压,不须与天斗,也不须与人斗,就有了人的生存和民族的生存。古印度多有闲人,有识之士也就多了,不像东亚大地或爱琴海滨,此间人民不是与天斗就是与人斗,苦苦才谋得了生存,则更多的是生发出与物质或与人相争相处的思想哲学。故古印度之杰出者,思考人生思考天地,不是形成哲学就是形成艺术,佛教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佛教,其实不太像宗教的,它鼓励思考,“不疑不信”,哪有让信徒怀疑的?古印度杰出人物肯定感受到了时空的局限,于其中有所思发,就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佛教经典,说来难以置信,古印度先哲竟与几千年后的现代人一样,同样感觉到了时空的局限,并作了表现。佛言,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明言是不受时空的限制。佛经是怎样表达超时空的呢,主要是借助思维力,所以其形成了哲学或者说是宗教。现代人表现时空,科学归科学,艺术归艺术。艺术形式的表达,就必须突破传统艺术的框框。
《地理与戏剧》其文。表达手法与金刚经是有点儿相像的,就是文字的相似和重复。金刚经的重复是不同条件的重复。格氏的重复是当下的。格氏的手法就是,表现时空,是以多时点多视角的观察来表现这个,故其文字相似重复。以文字的割裂来实现了多时点多角度的同一表现,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一条主线、一个视角了。文字要同一齐现多时点的状态、多视角的所见,所以读这本书很痛苦,思想很痛苦。真实的世界并不只是你所见到的长宽高,它还有更多的维度。所以佛经讲,一切是空幻,在四维时空中要认识真实的多维世界,当然是不在其中,当然不离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怎样跳出来呢,佛教是思维修,佛经言大千世界皆是世人业力所成,世人皆棋子,菩萨是棋手,佛是观棋者。修到棋子成为棋手,跳出棋盘,成为菩萨;再修再跳,棋手离棋局作旁观者时,方修成佛,这还是次一等的佛,如此修行,一直修行到成了旁观者的旁观者,一层一层跳离,最后大彻大悟才成大佛,难!艺术要同一齐现多维世界于一纸或一文,也难。
《地理与戏剧》之语言特点。通过选择特定的词汇、更改词性、摒弃规范标点不断句或一词一句来组文,甚至存在一篇文章标明了“结尾”后又隔行加写两行文字的情况,改变了传统语言表述形式,突出印象,重复、句式、段落、编章、节次、页码,都是其文学表现手法的一部分,异构的句子、非常规的语法、强调声音和旋律而非字词语义,以创新的写作技巧和形式来实现了表达的突破,利用语词的多音多义,使文本多歧义,抛弃了传统的、含义容易理解的模式,开创了一种隐含的、复杂的、开放式的写作模式。并将绘画艺术引入文学创作,以字代色直线上进行立体描绘,以文字为画料作画,来作文学创作。用颜料作画,颜料可层叠堆加覆盖,是在平面上甚至是在立体中进行创作,用文字作画却只能在直线上表现,种种文字只能直线铺展,而不能通过层叠、堆加、覆盖、渲染来改变之前着色布局,这样形成的文本,不断句不断章,甚至句子主谓宾语也难以分别,让人感到似是而非,新奇别致,在这看似随意中,表现情感的流动思维的变迁,使得线性文字中有了一种立体效果。阅读时须琢磨其语言的变异、创新、歧义,才能感受其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说读者也是成了作者至少是一部分,而使得阅读体验别有具一格。本书写作的实验性,主要是体现在语法上,而不是生造新字,费心识文断句后,相对于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作品《芬涅更斯醒着》(Finnegans Wake)来说,还是较好理解的。
《地理与戏剧》定义的戏剧。传统戏剧有情节有人物有动作有对白,强调冲突,情节连贯,场次、对白紧紧相连。但格特鲁德打破传统,抛弃了故事情节和戏剧场序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剧本着力突出语言韵律,以语言节奏来感染读者,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准备上舞台演出的戏剧了。或者,其本就是一种文字布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
《地理与戏剧》之汉译。其文字更适合朗诵,却不适合汉译。这个读者要知道。拙译排版样式(包括各种不规则的行的排列)一如原著;标点符号应用一律依原著,只是把实心句点改为空心句号;原著不以标点断句,甚至不以标点结段,以及文章排版样式,也一一依照原文;原著多用“and”,其中有些起到了断句的作用,但也不尽然,故译文中并不依此而断句但也不一定就译作“和”;译文中,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一如原著,原著中这不一定是按次序的,也一如原著;原著中有很多专有名词不是大写字母开头的,不另注;原文字体加粗或该组单词全部是大写字母开头的(专有名词除外),汉译时以字体加粗表示。
邱友嵩
2018.5.于堂隚斋